为期十天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了帷幕。6月24日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金爵奖颁奖典礼上,瑞士和蒙古合拍的《再别天堂》捧得本届金爵奖最佳影片。张译以改革开放同龄人的身份登台,深情讲述了他与电影、与时代的缘分。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共有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报名参赛参展,其中,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590部影片报名参与主竞赛单元8个奖项的角逐,最终13部影片成功入围。连日来,由中国导演、演员姜文领衔的评委会经过认真评选,金爵奖奖项在颁奖典礼上一一揭晓。
最佳动画片奖颁给了日本动画片《朝花夕誓——于离别之朝束起约定之花》导演冈田麿里;最佳纪录片奖则颁给了荷兰纪录片《漫长的季节》。
女演员伊莎贝拉·布莱斯凭借其在电影《塔杜萨克女孩》中富有层次感的表现,受封新一届金爵奖影后。美国男演员泰伊·谢里丹凭借《星期五的孩子》中的表现拿到了最佳男演员奖。
本届金爵奖佳片云集,在众多力作中,导演巴特巴雅尔·绰格萨姆的处女作《再别天堂》脱颖而出,捧得金爵奖最佳影片大奖,该片同时成为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影片。
6月24日,本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姜文(左一)为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再别天堂》主创人员颁奖。
影片为观众细腻展现了一对游牧民族夫妻在迎接第一个孩子降临时发生的故事。评委会认为:“这部影片简单而不简陋,朴实而具诗意。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是部难得的好电影。”
中国影片《阿拉姜色》收获“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编剧奖”。金爵奖评委会认为,“该电影坦诚而深刻,勇敢不妥协,描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也刻画了在面临生命终极问题时刻的希望和救赎。”
加拿大导演兄弟罗德里戈·巴鲁索和塞巴斯蒂安·巴鲁索以《翻译家》擒获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评委会评语认为,“这是一部关于爱、理解和激情的电影。故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情感浓烈,痛爱并存。”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本届电影节围绕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举办了“永远的画面——改革开放四十年电影海报展”、“光影四十”影展单元、改革开放四十年论坛等,颁奖典礼上电影演员张译以改革开放同龄人的身份,讲述了他与电影、与国家、与时代的情缘。一番真情表达,深切打动观众心扉,激起全场强烈共鸣。
金爵奖颁奖典礼上,改革开放同龄人、中国演员张译讲述他热爱电影的理由。
张译说:“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中国电影特别有感情。”小时候,他在银幕背后产生了对电影的好奇,萌发了走进银幕的梦想。长大后,他成为了演员,却遭遇了被选择的磨砺,当别人问他每天跑剧组,辛辛苦苦跑了五年还为什么不放弃时,他回答说:“因为我爱电影。演员,多么幸福,无论何时,演员的身影都会流淌在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历史长河之中,一代一代的演员用自己的身心,记录历史,用自己的表演感动世人。从想走进电影的银幕,到真正进入电影的世界,这条路坎坷沧桑,我走了整整三十年。”
他说:“当我跟随一部部中国电影作品,走上多伦多、威尼斯、戛纳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红毯,我对银幕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银幕的背面不是电影,而是时代,伟大的国家才能产生伟大的电影。电影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荣耀,其实和这个国家的成就和荣耀密不可分!”他用自己的真切感言与观众共勉:“四十岁,我与时代共成长,不气馁不沉沦,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在这个最好的时代,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光影留给银幕,把最精湛的表演奉献给我们热爱的中国电影!有幸和中国电影同行,有幸和改革开放同龄。”
在金爵奖十大奖项揭晓之后,为期十天的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随着6月25日获奖影片的展映徐徐落幕。
从6月16日以金爵盛典揭幕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经历了“一带一路”电影周、金爵电影论坛、国际影片展映、亚洲新人奖评选、电影项目创投、电影市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本届电影节共展映中外影片492部,放映1621场,观众购票数达468178张。
经过多年的办节努力,上海国际电影节明确了“国际性、专业性、惠民性”办节主旨,品牌内涵逐渐丰富,品牌标识十分清晰。作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了“上海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正在形成具有独特标识的品牌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今年征集到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3447部,比去年的2528部报名影片跳跃式地增加了将近千部。国际展映板块,492部中外优秀影片被列入30个不同的主题单元,在上海的45家影院放映,除了刚获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小偷家族》等一批最新热门影片,还有谢晋、路易斯·布努埃尔、詹姆斯·卡梅隆等中外电影大师的经典作品。“向大师致敬”、SIFF经典、4K修复、官方推荐、多元视角等影迷耳熟能详的单元,充分展现了世界电影的动态和各国文化的多元,从纵横两个轴线的策展布局,满足了兴趣呈多样化的观众不同的观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