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印度“全球买军火”,雷声大雨点小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7-15 13:47:58

 自2020年5月印度在其北部边界/实控线同时与多个邻国间发生摩擦和武装冲突,尤其是加勒万河谷事件发生后,“印度买军火”,就成为国际传媒和与舆论场上频繁出现的“热搜词”。XXX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印度“全球买军火”,雷声大雨点小
 
有军迷戏称,如果热搜词中的“洋枪洋炮”统统兑现,“印度把领土上所有古庙的宝贝都挖出来变卖,也不够付货款”。
 
这些“洋枪洋炮”都包括什么?
 
最出名的当然是俄罗斯S-400地空导弹,有媒体称俄罗斯已“决定出售并提前交付”这些远程防空系统。与之名声足可相提并论的还有法国“阵风”战斗机,有消息称,这款“四代半”战斗机已被印方“加速购买”“增购36架”,且“业已开始交货”。
 
此外被频繁提及的印度军火采购项目,还包括“价值10亿美元的俄罗斯战斗机”“美国向印度提供F-15EX和F-21战斗机,其中仅前者就将多达144架”,以及“以色列巴拉克防空系统”等。
 
这些“洋枪洋炮”大单是如此骇人、炫目,以至于另一些印度军火外购的传说,如火炮、弹药、电子设备等,似乎都变得不那么引人瞩目了。
 
但恕我直言,其实这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
 
大多订单都是“回锅肉”,肉还越炒越少
 
印度与俄罗斯签订的S-400订单价值52亿美元(平心而论,“宰”得狠了点),其实早在2017年就被“再一次确认”,只是在加勒万河谷事件后,被印度联邦政府、军方和联邦议会再次高调“热宣”了一次。
 
6月底,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的确匆匆出访俄罗斯,其目的之一就是催促俄方“早点交货”(原定交货时间是2021年12月前),据说得到俄方“积极回应”。但地空导弹毕竟不是萝卜或口罩,这个“积极”究竟能早到几时,恐怕也并不好说。
 
更夸张的是,包括“阵风”在内的一系列“增购大单”,其实都包含在一个名为MMRCA的“中型多功能战斗机购买计划”里。这项计划早在2006年5月就提出、2012年1月31日第一次宣布“选型暨采购签约完成”。经历过多次选型、入围、签约、取消、再选型、再入围、再签约、再取消,最终“阵风”成为赢家。
 
2012年法国获得总价值91.1亿欧元、总计126架合约,2015年4月10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快速增购36架”,但同年7月30日这36架连同以前的126架合同统统被印方单方面取消。
 
2016年初,印度政府宣称“十分可能”订购57架海军版“阵风”。同年9月23日,印-法再次签约,以78亿欧元订购36架“阵风”(和第一次价格相比,又被狠宰了一刀),并“保留以同样但考虑通胀因素的价格再购买18架的权利”。
 
2017年8月,因为“洞朗事件”,莫迪曾高调宣称“增购36架”,但事后含蓄默认“其实就是一开始那36架”。此次被热炒的“阵风增购大单”也同样如此——只是催促法方提前交付早已订购的36架中首批6架而已。
 
简单说,自2012年1月31日签署“126架大单”至今,印度从法国订购的“阵风”总数非但没有不断增加,反倒缩水至目前的36架。
 
至于美方一再渲染的F-15EX和F-21,则是印度多次宣布MMRCA招标“不算重来”所“招惹”的,F-21其实就是换了名儿的“老爷机”F-16,改名的目的是满足印度“大国自尊心”。而F-15EX同样是老机型新改进,美国自己于7月13日宣布“空军订购8架”,并吹风“对印出口无障碍”“将参加MMRCA招标”,其实参加最新一轮MMRCA招标的仍然是“阵风”“鹰狮”(瑞典),美国的F/A-18、F-21,以及俄罗斯苏-35这几个“难兄难弟”,所争夺的也仍然是那张画了16年之久的“大饼”。
 
“万国造”式军备,导致军工水平裹足不前
 
不过,印度买军火的数量的确不少。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印度在过去4年间总计进口武器占全球武器进口比重高达9.2%,仅次于著名的“阔佬”沙特阿拉伯(12%)。其中许多装备是彻头彻尾的“洋货”,一些号称“国产化”的装备也是“万国造大拼盘”。
 
其实作为曾经“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印度军工起步不晚、起点也不低,早在“二战”期间就有多达18座现代化军工厂为驻印盟军生产各种武器弹药。1947年印巴分治时,这18座军工厂全部留在印度境内。
 
战后一段时间,印度也曾脚踏实地发展军工,先后在外籍专家的帮助下,研发了在当时具备较先进水平、也颇为实用的一些武器装备,如HF-24“风神”战斗机和“胜利者”中型坦克等。
 
但1962年“边界战争”及随后的地区扩张政策,让印度军工彻底踏上了“虚胖”的不归路:一方面,在半个世纪里让自己拥有了一支充斥“万国造”“洋枪洋炮”的军队,新式战机、主战坦克、火炮、航母一应俱全;另一方面,这个“超现代化”却是买来的——而且还不是从一个国家买来的。
 
“万国造”的结果自然是“累死后勤”:仅最普通的步枪,印度就有至少6个口径,装备着来自十几个国家、从一战前到21世纪“五世同堂”,而印度本国甚至连为这些步枪生产合格子弹都勉为其难。
 
只管拿来却不重内功,导致印度军工生产总是“低水平循环”,不但难以在引进基础上逐步实现军工自给自足,甚至连“依样画葫芦”都画不好。
 
其实印度自己何尝不知道“虚胖”要不得?5月中旬,印度财长西塔拉曼就发动了连续5天的“国械国造”运动。6月28日,莫迪在媒体上大谈“军工自给”,称“当年在这方面被我们远远甩在身后的亚洲各国后来居上,是印度的耻辱”。
 
但他们所能采取的措施,不过是将著名的国防部军械生产委员会(OFB)“公司化”并“安排上市”,而众所周知,正是这个OFB,已经自导自演了一出又一出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印度政府和军方还会成为各国军火商争先讨好的宠儿——当然,这些国家得先做好像法国那样被反复“甩单”的心理准备。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138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