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公孙弘为什么晚气大成 公孙弘个人经历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8-27 17:17:43

 四十岁,已过而立,年届不惑,人生能否重新开始,能否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坦然的“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YYY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汉文帝后元四、五年,公元前159、160年间,四十岁的公孙弘,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公孙弘的前半生,纯粹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屌丝状态。
 
他早年在家乡齐地菑川国薛县的监狱做管理员,后来不知是犯了什么事,或者是吃拿卡要,或者是办公室政治,被开除公职。
 
失业后,没有了固定性工资收入,失去生活来源,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公孙弘无奈“下海”,到海边当了个猪倌,以养猪为生,打发着时光,挣一些家用。这样一晃,就到了四十岁。
 
不惑之年的公孙弘思考着人生何去何从,已经错过了三十而立,四十岁是再也不能虚度了,他的人生不能止步于一群吃饱了睡、睡饱了吃的二师兄身上。
 
四十岁的公孙弘不再困惑,他要改变眼下的处境,不能再这样虚度光阴,要活出精彩的人生。四十岁还不晚,他相信只要愿意开始,任何年龄都是可以从头再来的起点。
 
公孙弘下定决心,投奔到齐地著名儒学大师胡毋生门下,专心研习春秋学。历二十余载寒暑往来,苦读不倦,终于在六十岁的花甲之年迎来了人生转机。
 
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十月,武帝下诏要求地方诸侯国和郡县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推举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之人到朝廷任职,以摆脱功臣家族对皇权的包围,激活被官僚世家盘踞的朝堂,重建大汉王朝执政的民意基石。
 
就这样,苦读二十年的公孙弘经过家乡菑川国父老极力推荐,到长安一路过关斩将,得到博士的职务。
 
长安是个大舞台,公孙弘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跃跃欲试。但他很快就栽了,因为出国(出使匈奴)考察报告写得不合汉武帝心意,武帝看后雷霆大怒,认为公孙弘有名无实,不堪大用。公孙弘见势不妙,没等武帝的雷霆之怒落实为处分通报,就赶紧打了一份辞职报告,以身体多病为由告老还乡。
 
四十岁才开始读书,六十岁刚走到舞台边上,还没等华丽转身就被踹下台去。公孙弘,你还有机会吗?
 
只要你有准备,机会仍然会为你预备。
 
六年后,即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朝开始建立察举制度,从社会基层选拔德才兼备的平民子弟进入朝廷为官的渠道被打通,并制度化。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通过察举制度中的贤良文学科,淄川国又把公孙弘推荐给朝廷。
 
这年公孙弘已经七十岁,须发皓白,而且家庭一贫如洗,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幸亏同乡邹长倩送给他一套衣裳鞋帽,公孙弘这才有了身勉强可以见人的行头。
 
公孙弘这匹壮心不已的老马再次西赴长安。相比上次的铩羽而归,这次可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因为申论写得好,公孙弘被汉武帝亲自评为天下第一。面试时,汉武帝见这个七十岁的老头精神矍铄、器宇不凡,当即再次拜为博士。
 
这之后就是升迁快车道了,先是左内史即帝都市委书记,接着是御史大夫即中纪委书记。终于,在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公孙弘以七十六岁的高龄出任丞相,封平津侯。这次大汉开国以来第一个布衣丞相。
 
从不惑之年立志读书,到花甲之年西进长安,再到七十六岁高龄拜相封侯,公孙弘奋斗了三十六年。
 
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在人生的半段敢于否定过去的道路,重新开始新的奋斗,学海苦渡二十年,奋力攀爬十六载,其志向之远、毅力之坚,非常人能及。
 
沉没成本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惰性、彷徨,就此将一生交代。
 
面对在四十岁仍然可以重新开始、六十岁遭受重大挫折,七十岁再次攀爬、七十六岁铸就辉煌人生的公孙弘,三十岁、三十五岁的你,为什么不可以从头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