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外游客到了北京后,有3个地方必去。一是故宫博物院,二是八达岭长城,三就是本文将要说到的王府井大街。eee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王府井大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街道全长1818米。其中东单三条至金鱼胡同段为商业步行街,长度为548米。如果步行的话,几分钟就能走完全程。但是,王府井可能是中国最有名气的一条商业街——如果不是之一的话。
在上世纪60、70、80年代,一位叫张秉贵的全国劳动模范享誉全国。张秉贵只是一名平凡的售货员,却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张秉贵所工作的单位,就是王府井大街上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如今,张秉贵的半身塑像还树立在北京市百货大楼大门广场处。
那么,王府井究竟是哪家王爷的王府?又是谁家的井?且听我从头说起。
我们知道,从宋朝时期开始,辽国、金国就在北京进行经营。只不过,那时候王府井一带还只是默默无闻的小村落。1272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宣布定都于北京,对北京进行大规模营建。于是,王府井一带的人烟逐渐稠密,变得热闹起来。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南京,将北京封给燕王朱棣。朱元璋死后,朱棣发起“靖难之役”,赶走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继任为帝,并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朱棣继续在北京搞开发建设,并未雨绸缪地给自己的皇子皇孙们修建了10个王府,让他们在分封藩王之前居住、生活。10个王府所处位置,就在王府井一带。因此,人们称这一带为“十王府街”。
明朝灭亡后,十王府街荒废起来,连王府都少了两个,只剩下8个王府,人们便将“十王府街”改为“王府街”。
1912年,清朝灭亡。北洋政府内政部考虑到北京各处名称的复杂,容易混淆,就绘制了一本《北京详图》,对街道名称和地名进行规范。当时,王府街被分为了三段。其中,北段灯市口以北称“王府大街”,中段东安门大街至灯市口称“八面槽”,南段东安门大街以南称“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是怎么来的呢?
清朝时期,北京居民饮水已经成了一个问题。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光绪年间,北京城内外一共有水井1258口。大部分水井的水质都又咸又苦,难以饮用。只有极少数水井的井水清冽甘甜,能够作为饮用水。其中,就有一口水井位于“王府街”的南段。南段就因这一口水井得名,变成了“王府井大街”。
后来,随着这一带商业活动的繁荣,整条大街都叫“王府井大街”。
从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以来,王府井大街成了商业街,聚集了许多知名的商家。新中国成立后,王府井大街进行了整顿和改造,形成了以东风市场和北京市百货大楼为主体的繁华商业区。从那时候开始,王府井大街集中了全国最大的工艺美术商店、新华书店、外文书店、照相馆、医药器械商店。东风市场和北京市百货大楼的日用百货、五金电料、服装鞋帽、珠宝钻石、金银首饰等,琳琅满目,吸引了中外游客前来光顾。一时之间,王府井大街成了“日进斗金”的“金街”。
当然,如今随着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升,人们来到北京王府井大街,不再单纯地购物,而是旅游观光,因此王府井大街也进行了调整,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外游客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