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环球视野 > 正文

魏忠贤真的如电视上的十恶不赦?历史上真实的魏忠贤是什么样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6-16 11:34:02

 历史就像是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例如我们看到的二十四史,可以说是了解古代历史最正统的资料。不过这些史书多由后朝史官编纂而成(例如《明史》由清朝史官编纂而成,《元史》由明朝史官编纂而成)。这些史官再怎么公正,他们的笔下却仍然贯穿着统治者的意志,对前朝做的好的地方尽量一笔带过,对前朝做的不好的地方,写的却比较详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他们那个朝代的统治。SSS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二十四史
 
但是历史这个“小姑娘”不管怎么打扮,最后总有“卸妆”时。也就是说,历史一直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以人的意志所转移。一件事情在后人看来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也改变不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魏忠贤,这个人在我们小时候就耳熟能详,很久以前就被史书渲染为“罪大恶极的太监”“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的形象。笔者无意给魏忠贤翻案,但是当我们以明朝末年那个特殊的朝廷政治环境来看魏忠贤时,他更像是一个“罪大恶极但是非常有能力的太监”。
 
魏忠贤
 
历史上的魏忠贤
 
魏忠贤,明末太监,市井无赖出身。嗜好赌博,赌到最后,可谓是倾家荡产。当时的魏忠贤在偿还赌债时,连一点家当都拿不出来,于是挥刀自宫,进入宫廷。一开始魏忠贤是由太监孙暹引入的,后面又巴结另一位大太监魏朝,凭借着和魏朝的关系,魏忠贤才算在太监这个“圈子”站稳脚跟。
 
太监
 
但是魏忠贤却恩将仇报,为了能更进一步,魏忠贤勾搭上魏朝当时的对食对象,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客氏。而魏忠贤也是第一次撕开了“老实人”的假面具,将客氏抢到手,并且假借皇帝旨意,将自己的恩人魏朝直接流放到凤阳,最后更是在流放途中就找人刺杀了魏朝。
 
魏忠贤为什么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勾搭客氏,甚至不惜加害自己的恩人。就是因为客氏是当时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而当时的朱由校很小,对客氏非常的依赖。有一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种依赖。
 
天启皇帝朱由校
 
客氏作为朱由校的乳母,当朱由校长大成人后,按照惯例,客氏在这个时候必须出宫。但是客氏出宫没半天,朱由校就说“今日出宫,午膳至晚未进,暮思至晚,痛心不已,着时进宫奉慰,外廷不得烦激”。大概意思说的是,我(朱由校)非常想念客氏,从早想到晚,茶不思饭不想的那种,所以必须要让客氏回来。你们这些大臣就不要再说了,再说就要治你们的罪。
 
客氏
 
所以魏忠贤只要成功勾搭上客氏,那么就能间接掌控当时年幼的天启皇帝,进而权倾天下,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天启皇帝朱由校登基后,魏忠贤凭借着与客氏的关系,很快就当上了司礼秉笔太监,成为了后宫太监的“一把手”。但是魏忠贤并不满足于此,还将手脚伸入了朝廷。
 
朱由校刚登基时,整个朝廷由东林党官员把持朝政,东林党人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希望用自身所学重振朝纲,这段时间也被史书称为“众正盈朝”。对于魏忠贤,东林党人自然是瞧不起的,所以当魏忠贤拉拢东林党人时,他们果断拒绝了。
 
东林党
 
恼怒成羞的魏忠贤,欲将东林党人处之而后快。于是从天启二年开始,魏忠贤大肆拉拢非东林党人,发展自己的势力。不过按照明朝的规定,像官员任命这样的大事,都是要由内阁发起,称为“票拟”,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上,称为“批红”。不过朱由校这位皇帝却是一个“木匠皇帝”,非常喜欢玩弄木工。恰巧魏忠贤每次都是趁着朱由校玩的最开心的时候,才拿着这些“票拟”让朱由校“批红”,而朱由校也是直接对魏忠贤说“这些事你处理吧,不要烦我了”。
 
正是凭借这样的手段,魏忠贤取得了“批红”权,自然也能大肆发展自己的党羽。而在拉拢这些官员时,魏忠贤也是不遗余力,或以重金诱之,或以升官许之。短短两年,凭借着大肆拉拢非东林党人和对东林党人的残害,最终朝廷上下一大半都是魏忠贤的人,这些人也被称为“阉党”,“众正盈朝”也变为了“众兽盈朝”。魏忠贤在当时走上了权力巅峰,不仅许多外地官员纷纷在当地建立“生祠”,来表达自己对魏忠贤的忠心,许多人也是直呼魏忠贤为“九千岁九百岁”(皇上是万岁)。
 
“九千九百岁”魏忠贤
 
这样看来,明朝和唐朝在末年都是宦官乱政。但是明朝和唐朝最大的区别是,唐朝的宦官不仅把控了朝廷,并且还掌握了兵权,所以唐朝末年几代皇帝都是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生死都由太监掌握。而明朝的中央集权却进一步集中,换句话说,魏忠贤当时再怎么把持朝廷,但是影响力也仅限于朝廷,他的权力仍然来自于皇权,他只是皇权的代言人。
 
唐朝末年的“甘露之变”,皇帝完全被宦官掌控,涉及该事件的一千多人全部被杀
 
所以当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后,没有费多大力气就把整个阉党连根拔起,自然,作为阉党头目的魏忠贤也是不得善终,最后自尽而死。
 
魏忠贤的另一面
 
如果以一个“坏人”的角度来看,魏忠贤确实是做恶到一种极致。他祸害东林党人,排除异己,大肆受贿,民愤四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同上面所说,魏忠贤其实只是皇权的代言人。为什么魏忠贤能为所欲为,就是因为当时的东林党过于强大。
 
首先说一下东林党,东林党起初建立只是因为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一些读书人忧于国事,所以聚在一起,大家相互讨论,希望能出一些点子,为国家分忧。但是到后面,东林党人越来越多,竟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政治联盟,能左右皇帝意见。并且东林党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东林党人,那就发动东林党的力量,要么弹劾,要么攻讦,将他们赶出朝廷。
 
对于权力集一身的天启皇帝来说,这样的情形自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魏忠贤,从而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用魏忠贤来制衡东林党。这样东林党被制衡,自然会老老实实的办事,而魏忠贤虽然祸乱朝纲,但是实质上只是一名太监,想要多久拿下,就可以多久拿下。虽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种猜想,但是天启和崇祯两任皇帝在位时,发生的事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笔者的猜想。
 
第一个就是后金集团(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对于明朝的攻势。朱由校在位时,辽东作为抵御后金集团的门户,虽然形式一直不乐观,但是辽东地区却一直存在。并且在宁远战役时,努尔哈赤中弹重伤,随后不治身亡。不过朱由检在位时,皇太极却两度偷袭北京城,后面的松锦之战,明军更是大败。这也标志着辽东地区除宁远城外,全部陷落。明朝对后金集团由之前的有攻有守,转为了全面防御。
 
后金骑兵
 
第二就是明末起义军的壮大,朱由校在位时,虽然有农民起义爆发,但是都是零星的,小范围地区的农民起义。但是当朱由检即位后,农民起义却如同星火燎原之势,遍布全国。最后灭亡明朝的,也正是农民起义军之一的李自成。
 
“闯王”李自成
 
为什么两任皇帝在位时,差距如此之大。因为不管是抵御后金集团的进攻,还是平定农民起义,这都是打仗,而打仗,钱永远是排在第一位。魏忠贤在时,虽然是祸乱朝纲,大肆掠夺民脂民膏,然后占为己有,但是魏忠贤也将其中一部分钱用于国家财政,军费开支,并优先保障了当时辽东地区的物资和士兵军饷。
 
而魏忠贤死后,东林党又慢慢的把持了朝政。事实上东林党人大多出身于东南士大夫阶层,而魏忠贤搜刮的钱,大多也是从这些东南士大夫家里搜刮出来的。换个角度说,当时的明朝其实很有钱,“藏富于民”,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高度发达,都要资本主义萌芽了。而魏忠贤之前的所作所为,恰恰影响了这些东南士大夫的利益,进而影响了东林党的利益。
 
明朝末年,东南地区经济依然发达
 
东林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为了清除异己,在魏忠贤倒台后,大肆排除阉党,并且许多不是阉党之人,也因为和东林党政见不合,被东林党冠以阉党之名,被排除朝廷。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朝堂上如果只有东林党这一种声音,那么势必会造成皇帝决策的失误。
 
关键在于,刚刚登基的朱由检,其实并了解当时朝廷真正的状况,他毕竟只是一个藩王,他只知道魏忠贤“十恶不赦”,只知道老百姓都盼望魏忠贤能尽快伏法,他并不知道魏忠贤在朝廷存在的真正意义。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
 
所以他登基后,第一时间拿下了魏忠贤,虽然顺从了民意,但是也让东林党一家独大,没有人与之抗衡。而后得到“话语权”的东林党,以魏忠贤搜刮钱财为文章,向朱由检提出,不应该和商人“争利”。当时大部分商人出自东南,所以此举最终也保护了东林党自己的利益。但是朝廷为了抵抗后金集团的进攻和农民起义,不得不花钱,于是只得向老百姓增加赋税,并且裁掉了驿站,开源节流。
 
明朝驿站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东林党里面有忠臣,但是更多的却是那种夸夸其谈之辈。与政敌斗争时,精神百倍,但是真要做起事来,却只能“纸上谈兵”。内部斗争,东林党在行,一旦让他们处理农民起义或者是边关战事时,他们却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利益。相比之下,魏忠贤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他就是皇帝身边的一条恶犬,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只要对皇帝忠心,为皇帝办事,那么自己依然权力在握。
 
本来就水深火热的老百姓,增加赋税就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小范围的农民起义变成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并且愈演愈烈。而裁掉驿站,直接导致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出现。当然裁掉驿站只是偶发事件,没有裁掉驿站,或许不会出现李自成和张献忠,但是增加赋税,必定会出现“张自成”“黄自成”等人,最终还是会推翻明朝的统治。
 
历史就像是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
 
所以魏忠贤确实是一个坏人,十恶不赦的太监。但是我们应该在前面加一个定语,非常有能力的十恶不赦的太监。在朝廷政治环境极其复杂的明朝末年,之前从来没有执政,几乎不了解朝堂运作的朱由检,不应该一登基就拿下魏忠贤,而是应该恩威并施,削弱魏忠贤身边的势力,让他能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并且用他来制衡东林党。待朱由检真正熟悉了朝堂运作的规则后,再拿下魏忠贤,赢得名声也不迟。
 
随着朱由检自缢于煤山,276年的大明王朝最后也寿终正寝
 
但是历史没有假如,笔者的这一番分析,也只是猜想,毕竟我们都没有经历明朝末年那个特殊的朝廷政治环境。不过在1644年,当李自成最后攻下北京城,明朝即将灭亡的时候,崇祯皇帝朱由检身边最亲近的太监曹化淳,却说了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我想,这应该也是朱由检临死前自己的心声吧。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6-16/13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