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乐学文化】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1-26 14:30:22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就是说,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
 
知足是“已经满足于”所得,而知止,则是“获取过程中”主动放弃。
 
人的贪欲是个无底洞,常常可见“得陇望蜀”的人。而能够“得陇”还拒绝“望蜀”,没有大胸怀绝对做不到。
 
《增广贤文》则将这个道理总结为两句易于传颂的警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的人就常能感到满足,一辈子都不会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没自己;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节制,于是一辈子都不会因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而蒙受羞耻。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老子《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说的是要有容易满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贪得无厌。《红楼梦》中“智通寺”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可谓震慑人心:“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幅对联写的不仅仅是贾府,也是世人常态:明明已经拥有很多了,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为贪念所控制,一错再错,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经无路可走,想回头时但为时已晚。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学》一书响绝天下,“止”是中国古人独特的智慧。
 
《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何谓知止?《大学》中没有明说,但却给我们举出了例子:“为人君,止于仁,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即应当为其所应为,不为其所不应为。《周易》中有“艮”卦,讲的就是“止”的智慧。艮为山,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生,止于极而不进。
 
这就意味着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顺理合义;万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知止的智慧,说的是要知道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应为的事,并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
 
懂得知足、知止,才是立身长久不败之道。
 
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