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文艺群体电影人学习贯彻第十一次文代会精神专题培训班在北京举行。徐亦嘏在培训中表现突出,荣膺优秀学员代表第一名,培训后并接受了记者专访。
徐亦嘏现为华夏开明书画院院士,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会员,哈佛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曾受邀担任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评评委和首届丝路国际青少儿文学艺术大展新闻通气会组委会主席。2007年以来,先后发表《幸福在我身边》、《轮回》等个人文学作品13部,擅长悬疑文学创作,2018年:《隐形人》(发表于上海市公安局《东方剑》,短篇悬疑) 。2021年9月,携手上海百寺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对接爱心企业,向扬州大学筹措抗疫物资64万余元,为扬州大学支援核酸检测工作的师生们提供防护保障。2022年3月:书法作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发表于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官方公众号,“艺”起抗疫、“艺”起守“沪”。
首先谈到参加本次专题培训班的感受,徐亦嘏说:“专项培训班汇聚了几百名电影人共同学习文代会精神,可以使大家在思想上加深理解,行动上增强自觉,对于提高新文艺群体电影人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电影人,辨明方向、坚定信心是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作品的前提条件。”
徐亦嘏是国内悬疑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关于悬疑文学发展方向,徐亦嘏认为:悬疑小说多数与犯罪有关,因此所叙述的故事会牵涉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悬疑文学的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小人物,才能更有代入感,在揭露与控诉黑暗的同时,传递阳光和希望,引发思考,引导正能量。
最近两年,徐亦嘏多次参与抗疫公益活动并发表相关作品,2021年9月,携手上海百寺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对接爱心企业,向扬州大学筹措抗疫物资64万余元;2022年3月,在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官方公众发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号召“艺”起抗疫、“艺”起守“沪”;2022年5月,在上海民盟书画院抗疫作品线上展发表《风雨同舟》、《战疫》、《共克时艰》等作品;2022年7月创作的《众志成城度难关,风雨同舟抗疫情》在《影协之窗》发表。徐亦嘏说:“在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这是作家应尽的社会责任。”
关注现实是新文艺群体的使命,为时代和时事发声是文艺工作者应尽的社会义务。对社会的发展有深度关注,才能让作品更符合时代审美需求,更有社会价值。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