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豆、红薯没有传入中国之前,芋头是人们熟悉的要从土里挖出来才能吃的蔬菜之一。传说芋头的名字是谐音,因为它叶子特别大,古人看到它忍不住要“吁”地惊叹一声,因此得名。古书里芋头又叫“蹲鸱”,意思是它的形状圆滚滚、表皮多毛,像是蹲着的猫头鹰。西汉才子司马相如的夫人卓文君出身四川豪富之家,卓家先祖原本是赵国人,秦灭六国时被迫移民,这位先祖很有远见地表示:“我听说汶山那里土地肥沃,盛产芋头蹲鸱,饿不死人。”便不远千里来到蜀地,开铁矿成为巨富。可见,芋头被中国人食用至少有两千多年了。
由于芋头产量高、耐储藏、口感好,营养较为丰富,是老百姓充饥的恩物,有“御穷一策,芋为称首”之称。遇到灾荒,更是救命的粮食,古书里记载过仙人“酒客”指点梁地百姓种芋头度过荒年的故事。虽然宋代文豪苏轼曾经夸赞儿子煮的芋头羹创意十足,“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但在文人案头清供、壁间雅画里仍然不常见到这种平民食物的身影。难得在清初画家恽寿平的册页中,有了芋头的一席之地。
恽寿平号南田,以善画没骨花卉著称,少年时正逢朝代更替,家破离散,经历坎坷,中年后定居常州,画名大振,当时人称“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被后世尊为常州画派的始祖。在他存世的《花果蔬菜图册》中,有一页专门画了两个毛芋头和一块姜,将芋头多毛的质感、浑圆的外形画得“触手可及”,一大一小的芋头排列有致,像是才从土里挖出来一样。画上题诗:“还忆山堂夜卧迟,寒灯呼友坐吟诗。地炉松火同煨芋,自起推窗看雪时。”诗和画一样晓畅简练,让人仿佛感到了在火边和朋友一起吟诗吃芋头的温暖、窗外夜深雪重的寂静。
在古代,冬天煨芋头是一件乐事,既暖和又能填饱肚子,有位无名作者甚至把它拔高到无与伦比的程度:“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煨芋头还有另外一个典故。之前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带火”了唐朝宰相李泌,据传他在尚未当官时,在衡山寺借住,寺里有个打杂放牛的和尚,因为又懒又习惯吃残汤剩饭,被人叫做“懒残”,只有李泌听到他夜间吟诵佛经响彻山林,认为他绝非凡人。一天懒残正在牛粪火中煨芋头,李泌恭敬地前来拜见。懒残先是骂了他一顿,然后自顾自吃芋头不理会,过了许久才拿自己吃剩的半个芋头给李泌吃了,说:“注意不要多说话,以后能当十年宰相。”后来李泌果然位极人臣,“煨芋”也成了非凡奇遇的代称。但对经历过天翻地覆、半生乱离的恽寿平来说,能够和三五朋友一起享受火边吃芋头的宁静,已是难能可贵,又岂会真的期待什么官宦生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