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母亲是家庭最有凝聚力的人 口述 尚爱兰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4-21 09:06:09
提起尚爱兰,更多被介绍为“蒋方舟的妈妈”。尚爱兰不喜欢多谈自己,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她曾是网络作家,当年“榕树下”网站主办首届网络文学奖,评委有王安忆、王朔、阿城、余华、陈村……那是一次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网络文学爱好者携手见证的盛会,尚爱兰的《性感时代的小饭馆》获小说类一等奖。2000年1月在上海商城剧院举办颁奖典礼,追光灯下,一艘金黄色小飞艇缓缓盘旋场内,将一等奖获奖名单交到颁奖嘉宾手上,颁给尚爱兰。她把这个奖称为“人生一瞬间的高光时刻”,而后她的生活回到固有的轨道上,母爱是一种巨大的光芒,她选择用心照亮女儿的路。
 
写东西先要学会畅快表达
 
《作文课》写给孩子也写给大家
 
我出书这件事有偶然性。首先来说,我做了几十年语文老师,喜欢把上课讲过的内容复盘一下,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东西。编辑知道了,就邀约我出版。对我来说并不觉得是在写书,更多的是笔记和实际讲课的记录。所以写得很快,大概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核心的内容就写得差不多了。在写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它已经不完全是教小孩子的问题了,还涉及家长和作文的评价系统。于是我又增加了一些自己认为值得说明的问题,实际上,这个书分了两个部分,一部分可能是说给小孩听的,一部分是说给大家的。
 
必须说明一下,《作文课》这个书不是作文选。作文选我们都看到很多了,更多是把一个成品端出来,像是把直接做好的一盘菜端出来。但《作文课》这个书,像是一个完全不会写字的小孩,从最初始的懵懂无知,慢慢学习怎么一点点去表达。写东西,你要先看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如果你自身没有体会,也可以去看看人家的,但其实自身经验最可贵。这也是我在教育过程中一直强调的。
 
应该先让人畅快地表达,然后可以再往回收。学生所写,有的时候真的超出了老师的评判。考试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如果这样表达,是不是个错句?于是大家为了得分,慢慢就退回到一种更保险的审美了。所以审美多样性,实操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无论如何,如果从一开始就框住学生,那无形中增加了他写作的难度。这其实对我们中文语言的丰富性也是一种伤害。
 
所以我提出过要将作文尽快纳入公共评价。比如放到网上,它就不再是固化的,肯定会获得不同人的欣赏。如果只是老师作为裁判的话,学生就只会写出讨老师喜欢的东西。但老师并不是标准,所以老师或者家长也要有这个意识。不光是写作,好多东西都是这样,老师和家长,不要做裁判。要尽量保持孩子的丰富性。
 
作文和写作有区别,但基础原理可能是一样的。不过你让作家来教孩子写作文,也不一定都能教好。我问过一些作家朋友,他们更多的是鼓励孩子把心里话写出来,鼓励孩子说真话。都是这些比较笼统的说法。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话不一定都适用,比如孩子写了很多心里的秘密,怎么办?所以我看重文字作为交流的功能,且要找到一些更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
 
对于孩子走上写作道路这件事,我是不太赞成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的写作冲动,跟写作才华不能画等号。你有这个冲动,可能开了一个很长的头,却不知道该怎么结尾。我看到学校里很多小孩的创作,其实抄袭痕迹是很重的。所以我不太管这些事情。对现代人来说,发朋友圈也是一种创作,记录生活,记录感触,获得交流,即便不走上专业写作道路,也可以发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蒋方舟上小学时就爱写作
 
家长对她并没有细致的规划
 
我是蒋方舟的妈妈,而她是一个作家。因此大家对我怎么教育她,都比较感兴趣,这似乎成了一个必谈的话题。其实蒋方舟算是比较有天赋的,我记得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就有文艺评论说,他们摸索了多年才知道的东西,被这个小孩很快掌握了。天赋,也许起初只是显露那么一点点,可能就是她干这件事情比别人容易。发现蒋方舟的天赋后,我们家长没有细致的计划,只有一个比较笼统的规划,我总觉得,搞得太严格会让大人孩子都觉得焦虑。
 
蒋方舟上小学时写了一篇《班级课堂趣事》,投稿给报纸。大概就是写了小朋友在课堂捣乱的事吧。没想到马上报纸就登出来了。我们那个地方生活圈子比较小,当天就被老师发现了。当时老师还不太高兴,觉得好像文章里说她们班课堂纪律不好似的。但我们家长并没有对孩子有任何的阻止,想写就写吧。
 
小孩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你要干什么,肯定要明白大致的终点在哪里。我们计划在女儿小学毕业的时候,要出版一本书。就这样,大概写了两年,她9岁的时候,写了有五六万字。请了一个经常来家里玩的小朋友画了插画,就这样放在一起出版了。后来我们发现,好像计划还提前了,到她小学毕业时,一共出了两本书。其实我们也不认识出版社的人,就到书店里面,找有可能对她写的内容感兴趣的出版社,把地址抄下来。抄了五六家出版社的地址,准备都试一试。结果投稿一个星期后,就收到回复说可以出版。
 
蒋方舟上大学时,我们有过一段分离时期。后来又经历过一段频繁接触期,是我来到北京以后,和蒋方舟生活在一起。我每天都很细致地管理她的生活,比如,每天见了谁呀,晚上几点钟回家呀……反正只要过了晚上9点她没回到家,我就开始打电话。搞得有一段时间我们很不融洽。现在好了,她形容我们现在是并行的两条船,有的时候合体,有的时候分体,但永远在对方看得见的地方,而如果有风浪的话,每个人都要自己去扛。我也很赞成这种说法。
 
当妈妈也要不断学习
 
未来想做一个手艺人
 
其实我不太爱讲自己的事。提起来,也就有过那么一瞬间的高光时刻。1999年,那时候上网的人还不太多,我在网上发表了一些小说,得了那么一个奖。之后我又接着写了一阵子,因为觉得自己好像有这个才华嘛,就开始写吧。但是有孩子,又有工作,精力不够,所以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没有继续写下去,算是半途而废吧。我们那个时候,有一些网络作家辞职去了北京,从事专职写作。我也曾经考虑过是不是把写作当职业,后来还是作罢了,就按照原先的生活轨迹走下去,没有走上以写作为生的道路。
 
你说有遗憾吗?也不遗憾。因为是没发生的事,不可能去假设当时来北京就能怎样怎样,无法预测,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虽然有可能成功,但同样也有可能失败。其实我是一个喜欢从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发现乐趣的人,这一点蒋方舟还挺瞧不上我的,哈,我特别喜欢干一些缝缝补补的、摸摸索索的小事。
 
当妈妈也是要不断学习,我在当妈妈之前可文艺小青年了,动不动就自怨自艾,觉得自己为什么生在一个那么荒凉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整天在小本本儿上写啊写的。当了妈妈就变得很不一样了。我认为妈妈应该有一种精神力量,永远要挡在儿女前面,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不可以崩溃。妈妈永远是一个家庭最有凝聚力的人。我觉得,妈妈做到这些,她的小孩就会好,起码不会差。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我自己不往前走的话,慢慢就不是女儿的“精神领袖”了,甚至可能变成女儿的负担,所以我就觉得一定要继续努力。但我不是那种朝九晚五型的写作者,可能某个时候兴致来了,就特别想写,也可能很长时间不写,所以我当不了职业作家。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手工艺专家,一个手艺人。我偶尔会在微博上放些自己做的手工艺品,大概两年以后,就会有一系列作品了。我做的都不是什么大事,让自己快乐,也对别人有益,就挺好。
 
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2020-04-20/126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