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沈先生的乡愁——“大江弦歌”沈鹏吟江阴诗词品鉴会在京举行

文章来源:互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1-18 16:25:12
本网讯:从心而歌,游子情深。11月17日上午,“大江弦歌”沈鹏吟江阴诗词品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艺术界和主流新闻媒体的嘉宾们齐聚一堂,共同品鉴沈鹏先生创作的吟咏江阴故里的诗词,学习其潜心笃志、博学精研、执著实现高远艺术追求的精神,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沈鹏,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在京书家、诗人、学者陈洪武、周祥林、朱永灵、张公者、张坤山、朱培尔、郑晓华、林峰、江桂苞、潘泓、吴震启、吕书庆、张智重、黄君、唐双宁、肖丽、康守永、任军伟、杨中良、沈一丹出席品鉴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政主持活动。
 
陈金虎在致辞时说,沈鹏先生是江阴的骄傲,是从江阴走出来的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于书法艺术而言,沈老是继往开来的大家,他的笔法线条迟涩飘逸相生,筋骨坚实健劲,结体灵活生动,章法汪洋恣肆,韵味深长而富有现代感,被公认为当代草书的巅峰。同时他又集思想、创作、评论于一身,书论诸多,他提出的“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十六字高等书法教学方针,以思想上的前瞻性持续引领着中国书法的走向。他还开办了书法精英班和课题班,集中了不同创作流派的骨干力量和年轻理论家,为中国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固土培根、不遗余力。于国学造诣而言,沈老是文心载道的学儒,他早年勤学古文、诗词和中国画,进入大学后又攻读文学和新闻专业,后又在美编工作中长期与历代名家手记接触浸润,涓涓细流汇于海,使他对各类中华优秀艺术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期许和强大的使命担当。沈老的诗词成就有目共睹,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创作近千首形式多样、诗风流畅、意境深邃的精品力作。于江阴人民而言,沈老是拳拳之心的赤子,始终心系故乡,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致信江阴市政府建议成立江阴书画院,并捐献祖居的全部补偿款,加上自己的捐款,为江阴青年书画家设立了奖励基金。他把自己的经典之作,收藏的数百件国家一级文物和名家字画,上万册的精品图书捐献给了母校南菁中学,成立了沈鹏艺术馆,并捐资设立奖学金。而漫步在江阴的街头巷尾,江阴人民也时时能看到沈老赠予家乡人民的墨宝。
 
正在筹建中的江阴介居书院,是一个专门以开展沈鹏艺术及艺术思想研究、培养高层次书法创作人才、组织书法创作和培训、举办书法展览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平台。江阴将充分发挥介居书院的平台优势,充分借助沈鹏先生的文化魅力,充分用好独具特色的文化因子,来滋养江阴的城市气质、提升江阴的城市品位,推动江阴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进一步释放、城市精神进一步彰显,为加快实现“六个高质量”,全面打响“五大品牌”,奋力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提供更有力的助推、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沈鹏先生对江阴市委市政府举办此次品鉴会表示感谢。他说,举办这次活动,创办介居书院,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故乡江阴的文化,更好地扩大江阴这个百强县之首在全国的影响力。他表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自己写字、写诗、写文章的这些爱好都是在故乡培养出来的,而故乡就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此次品鉴会上朗诵的作品,就是自己思念故乡的思绪所感。在活动现场,沈老还用江阴话分享了他于会前所写的一首新作《戊戌冬日与友人通话》,抒发了自己将继续学习,继续创作的心声,令人由衷敬佩。
 
会上,陈金虎向沈鹏先生颁发了江阴介居书院名誉院长聘书。一批著名社会文化人士、书法家被聘请为介居书院顾问和特聘书法家。与会嘉宾观看了沈鹏先生专题宣传片《大江弦歌》。江阴朗诵学会代表吟诵了沈鹏作江阴故里诗词。部分嘉宾还进行了诗词品鉴交流。
 
先生说: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鲁迅先生说过两句话:“我如能生存,我仍要学习。”孙中山先生非常伟大,他说: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做起。我写字、写诗、写文章,都是故土江阴给我的培养,我虽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做的很不够。年龄越大,再读那些游子思乡的诗,境界越来越能体会,前人谓:真正的爱国者,必爱自己的故乡。
 
自2013年,身体有痒不大出门。有些沮丧,每日“坐井观天划地牢”,但好在有书可读,以诗纪怀,"……好借熏风在今朝。……”
 
今年是戊戌年,我回首历史,觉得有两件事可以记得。一是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今200周年了,他30岁和恩格斯一起写作《共产党宣言》,也170周年了。另一件事是戊戌变法双甲子,120周年。我个人认为改革非常重要。“百日维新”“康梁变法”是伟大的。我写了一首诗有这样两句:“维新百日垂青史,曲折艰难民主潮”。请允许我用乡音给大家吟诵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