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辽宁省地理学会“新构造与年代学学术论坛”于我校成功举办

文章来源:互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1-18 11:13:45
2018年11月17日,辽宁省地理学会“新构造与年代学学术论坛”于辽宁师范大学黄河路校区图书馆四楼国际会议报告厅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邀请到的专家有:北京大学崔之久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谢又予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纪占胜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张会平研究员、刘春茹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吕红华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王会敏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潘宝林博士。我校出席论坛的领导、老师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岳崇兴教授、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张威教授、魏东岚副教授、刘亮老师、贾飞飞老师、刘剑刚老师、伏捷老师、于治龙老师。论坛由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张威教授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张会平研究员主持,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岳崇兴致辞。
 
11月17日上午8:30,辽宁省地理学会“新构造与年代学学术论坛”正式开始,岳崇兴副校长在开幕辞中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辽宁师范大学的建校历史和师资力量进行介绍。他提出,67年来,我校秉承“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校训,秉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副校长介绍,地理学是辽宁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他希望,各位专家能为我校地理学的发展建言献策,以此次学术论坛为契机,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共创地理学的美好未来。
 
来自北京大学的崔之久教授作了题为《斗鸡台砾石层的来和去》的主题报告,针对岷江流域的斗鸡台和格萨尔王景区的地质地貌进行详细的解说。其中斗鸡台的海拔为3800米到3900米之间,在这个位置出现一个砾石层,崔教授主要围绕砾石层的来和去进行分析。同时崔教授还对弓嘎岭的摩天岭地区岩层与岩性进行仔细分析。最后,谢又予研究员又做了更加全面的补充发言,根据自己的经历向同学们讲述。他提出,我们作为地理研究者思维应该更加开阔更具有综合性。
 
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纪占胜研究员作了题为《青藏高原油气勘探评价的新进展和新生代构造运动研究的建议》的主题报告,针对青藏高原油气的以往认识,地层进展,现在认识及工作建议共4个方面为我们进行讲解。他向我们介绍了三路两槽观点,从地层,古地理,油气勘测评价三个层次进行详细的分析,着重介绍青藏高原油气勘测评价战略选区方向。
 
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张会平研究员作了题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瞬时河流地貌发育特征》的主题报告,针对青海湖和大夏河向我们讲解了他对内流水系的认识,这不仅验证了老一辈地貌学家有关青海湖外流汇入共和-贵德盆地的推断而且提出了自黄河更新世以来侵蚀卸载引起的均衡反弹诱使青海湖转变为内流河样式的新认识。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吕红华教授作了题为《天山北麓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幅度与速率》的主题报告,针对安集海背斜,独山子背斜,霍尔果斯背斜,玛纳斯背斜,萨尔乔克背斜等,从天山北麓背斜构造的相互位置关系和天山北麓背斜构造的变形特征两方面进行介绍。
 
会议接近尾声,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张威老师总结道:一天的报告会使同学们受益匪浅,也不难看出这七位老师的报告凝结了他们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每一个数据都来之不易。最后,他向与会专家老师们表达了诚挚谢意。
 
本次会议拉近了各个学校的距离,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机会与业界的学者们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