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早已不是芳华年少,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伊宁市塔斯布拉克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依然像是当年那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心怀浪漫。
尽管早已不是芳华年少,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伊宁市塔斯布拉克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依然像是当年那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心怀浪漫。
这种浪漫是一种天性,也与她所学的专业有关。大学时,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就读的是文学专业,因而,她所做的梦都是绚烂多姿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她为何会辞去人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而选择下海经商,制作哈萨克族民族服装。
还有什么能比华美的服饰更易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年后,这种向往依然未减分毫。只是,她所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继续向前,展示美与好,而是望向背后,去历史的深处寻求哈萨克族文化一路走来的脉络。
许多种毡房只存在于记忆
因为母亲是裁缝的缘故,小时候,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穿的衣服几乎都是母亲缝制的。不过,因为儿女太多,母亲缝制的衣服样式都极为简单,这让爱美的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很不开心。于是,她想方设法让这些衣服变得漂亮些,比如加一道花边、把衣服口袋换个地方……
这种爱美的天性也体现在读书上。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平时很喜欢看书,看的种类较多,包括中外经典,还有许多哈萨克族古代文学作品。“刚开始只是喜欢书中的故事情节,后来开始研究哈萨克族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比如主人公的服饰。看到精彩的地方,就会用笔记下来。”
1998年,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下海创办服装厂后,她将书中所获得的灵感运用到服装裁剪上,并大获成功。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先后被授予自治区级高级民间艺术师以及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萨克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尽管如此,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发现,许多古老的服饰只存在于书籍之中。为了挖掘哈萨克族古老的民族服饰文化,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一有空就到农村、牧场,到哈萨克族老人家去,搜集与哈萨克族服饰文化有关的物品、书籍。
在老人的讲述中,她还惊讶地发现,哈萨克族毡房也绝不仅仅只是现在所看到的这种。
毡房是哈萨克族牧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同大自然的不懈抗争中创造出的适合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便于施工安装、携带方便、具有草原特色和艺术风格的住宅。哈萨克族毡房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毡房也是游牧草原文化最璀璨的艺术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一样,逐步接受和盛行土木建筑,对毡房的需求开始减少,许多种毡房只存在于记忆。
为挖掘出哈萨克族毡房的种类,近几年,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走遍了巩留县、昭苏县、特克斯县、新源县、尼勒克县的牧区,寻访当地有一定文化程度的70岁以上的老人。从他们的交流中,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收获到许多有价值的线索。
很多时候,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会庆幸于这样的寻访还算及时。在特克斯县,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曾遇到一位96岁的哈萨克族老人,他给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讲述了他3岁时参加一位哈萨克族人逝世一周年祭祀活动的宏大场面。“他告诉我,当时有专门用于风干肉类的毡房,这种毡房类似凉亭,底部一米多高没有遮挡,便于通风。此外,还有用石头砌成的形如毡房的灶房,专门用于煮肉。”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告诉记者。
未来10年的心愿
将军府、太子殿、公主殿、婚房、神箭手房、牧民毡房、艺人殿堂、猎人房、猎鹰人房、小姐闺房、贤嫂之屋、小帐、学堂等20多种毡房。“每一种毡房,由于使用者不同,使用功能不同,大小、内部装饰都有所区别,比如小姐闺房是大户人家给未婚女儿出嫁之前搭建的闺房,在门楣上插着有香味的植物枝叶,比如艾草、蒿草、云杉等,使室内弥漫着香气,一切与少女有关的物品在这里都能找到。艺人殿堂是人们专门为能歌善舞的艺人搭建的毡房,摆放着各种乐器。艺人放荡不羁,常常弹唱到黎明,为了不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艺人殿堂一般建在村落的最偏僻处。猎人房一般比较简朴,由于狩猎的地点不固定,猎人房又要求装卸和安装都很方便。”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说。
一方面,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她也通过现代科技为毡房注入新的活力。
毛毡是制作毡房的重要材料,但传统的毛毡存在怕潮、易虫蛀、有异味的缺点。为解决这些问题,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与河北邢台一家企业合作,生产出防潮、防虫蛀、无异味的新型毛毡。
创立企业,今年正好是第20年,前20年,她的主要精力用于企业的发展。未来10年,她决意全力去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挖掘和保护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她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打造一个乌孙传统文化产业园。“乌孙文化来自中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哈萨克民族形成了与周边国家有所不同的传统文化体系。乌孙文化产业园将整合哈萨克族民间民俗风俗资源,把中国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有效保护起来,从而展示出哈萨克族的整个生活画卷,介绍中国哈萨克族文化,用乌孙传统文化产业园来讲好伊犁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记者卢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