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9:00,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验校暨沈阳创新思维教育共同体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世纪金源香山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特邀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石中英教授;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社长兼主编宣小红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院长石邦宏教授;创新思维教育共同体理事会会长、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一校教育集团谷威校长等13所课题研究实验校、沈阳创新思维教育共同体成员学校校长。出席会议的还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马世洪博士;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创新教育研究所关欣欣所长;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创新思维课程专家李国昆研究员;北京创造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广生等。会议由石邦宏教授和马世洪博士主持。
宣小红教授首先代表课题组对与会专家及实验校校长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宣小红教授简要阐述了“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课题研究与实验校工作思路。她指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要为人才培养服务,因此,课题研究要改变“技术本位”的评价逻辑、构建师生发展导向的“育人本位”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以引导教育信息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方向。宣小红教授进一步阐释了课题研究实验校工作的双向目标:一方面,为了课题研究能有更加可靠的实证基础,实验校承担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采集和实验样本、支持各种现场调研;另一方面,课题组利用自身以及可以整合的高水平学术资源,支持实验校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创造性劳动者为目标的创新思维课堂和创新课堂建设。宣小红教授充分肯定了沈阳实验校发起成立“沈阳创新思维教育共同体“的行动,并希望共同体在信息环境中创新课堂评价等方面为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反馈。
石中英教授在发言中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期待课题研究成果能够引导教育信息化的正确方向。接着,石中英教授借助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做了题为“教师的同情心及其培育”的主题讲座,通过深入分析教师同情心及其表现,赋予教师同情心清晰的教育意义,指出了教师同情心是教师素养的基础构成、是指向”育人“的教育真谛的积极教育心理,阐述了教师同情心培育的途径和方法。在现场互动环节,石教授回答了校长们关于教师同情心培育和保持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产生了广泛共鸣。
6月17日下午,石邦宏教授作了题为“创新思维教育共同体的定位与行动“的主题报告,对课题研究和创新思维教育的关联性做了讲解,指出“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创新人才和创造性劳动者培养导向的重点课题,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结构中的基础能力,因此课题研究与创新思维教育存在内在关联。石邦宏教授从理论和实践视角深入解读了教育共同体的主要特征、教育共同体的类型、英美国家教育共同体的发展与经验,分析了我国教育共同体面临的困难,预测了我国教育共同体的治理走向。最后,石邦宏教授把沈阳创新思维教育共同体急需研讨和解决的问题交给了与会的专家和校长。
在课题实验校与沈阳创新思维教育共同体的工作研讨中,校长们就创新思维教育共同体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踊跃发言、与专家热烈互动,在创新思维教育共同体的目标定位、工作机制以及行动计划等方面形成进一步共识。沈阳创新思维教育共同体理事会谷威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工作会议高水平引领实验校和共同体建设的方向与行动,在澄清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基础上形成很多积极共识,会议取得了高水平成果;沈阳实验校将结合校情,发挥共同体成员校自治、共享、互通、互融的优势,深入推进课题研究,在课题组专家的引领下将创新思维教育共同体建设成推动我国创新教育、奠基创新人才培养、引领教育变革趋势的教育自治组织,让课题研究和创新教育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责编:hu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