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第二季第二场“山长讲坛”即将于6月19日(周二)在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举办,主题为“学校国际化的基因与蜕变”,全天的活动分为上午的“山长讲坛”活动和下午的教育国际化论坛。昨天为止,上午“山长讲坛”的五位主讲嘉宾,山长君已经为大家全部介绍完咯,今天,山长君将为大家介绍的是下午教育国际化论坛的第一位分享嘉宾,他就是康长运博士。
康长运博士,跨文化教育学者,国际化教育与国学教育积极推动者。曲阜辅仁书院理事长,兼任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国际学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管理学人分会会长。
生孔子阙里,长颜子陋巷,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博士。曾任职于北师大、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悉尼大学等多所大学。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前期组织者,曾担任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师大版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做中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悉尼大学中国教育中心主任,LDC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项目首席发起人,5C核心素养模型发起人之一。
来自孔子故里的康长运博士,一直游走穿行于世界和中国大地,丰富的人生阅历造就了他独特的教育格局与文化自信。如今,天命之年,他以文化传承为使命,更加意气风发,正如这千年文化,历久弥新。如何才能真正把传统文化智慧之精髓应用于中国现代之教育,并将中国传统教育推向世界?文化复兴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地?这是他一直魂牵梦绕的心头夙愿。下面山长君为大家梳理了康博士关于我国教育创新与文化根基的部分观点,希望能为学校、家长和学生带来有益的启发。
中国教育将向何方?
中国教育应该是创新的教育,世界的教育应该有中国的贡献。中国教育创新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而中国教育创新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向孔子学习教育智慧,要对文化传承理解,认同,学习并创新;并且应用到当今实践当中去。
其实大家都知道,即便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连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集会时都提到要向2500年前的孔子学习,学习孔子的智慧,包括教育的智慧,那么我们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更有条件汲取先贤的智慧,来找到教育的原点,更加清晰地看到人类和教育的未来,用中国传统文化植入教育的内容,植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品格。
我们国家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的发展,要在文化土壤里找到自信。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百鸟朝凤、万国来朝、近悦远来的辉煌时代。虽然,在近一百年,中国声音在教育体系当中逐渐失去地位,甚至遭到一些恣意的歪曲和丑化。然而,在逐渐失去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仍然显示出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如今,中国迎来了一个伟大的复兴时代。当代教育者应该有这个担当,我们要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要建立在文化的复兴之上,文化的复兴要建立在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教育体系之上。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一种很好的实践,因此,透视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个现象,我们要深刻地看到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内涵与背景。
中国教育必须有中国方案和中国答案
结合台湾道禾教育、济宁学院第二附小学两个学校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创办学校,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找到了创造中国教育方案,让这一切变成了可能。
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创办学校,除了台湾道禾教育、济宁学院第二附小学,我这里还想举一个例子,就是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我也参与创办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这要从2015年开始说起。机缘巧合之下,我于2015年结识了台湾著名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我被他对中华文化的精辟解读吸引与折服,我有幸得以拜先生为师,我决定跟随老先生创办一所能够植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良心文化的中西合璧的学校。
2016年5月,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诞生,我们的初衷是创办一所中国式学校,培育具有国学根基与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来自齐鲁之乡的名校长李秀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发出以《易经》、《论语》、《道德经》三部经典为国学文化根基、融合国家标准课程的兼具国际视野的教学体系,如今课程及教学体系也在日益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享受到多元化的教育,我们应该鼓励参与者一起努力创造,创造出具有独立特气质,创造出中国教育创新背景下的多元化的中国教育方案。
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是传承文化
中小学教育一直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文化和教育历来是不可分的,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土壤,反过来优秀的文化也只有通过中小学的教育得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弟子规》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的基本责任就是不断传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里的“有余力,则学文”的“文”不是今天所说的知识,而更侧重于文化,在中国这个字眼里,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含义,“文”是内容,我们今天说的中国文化,可以放而大之,叫做中国内容、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传统、中国智慧,那么今天用它化什么?“化”是“教化”,“化人”,我想这是当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解。
在国家和民族复兴以及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谈传统文化进校园,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真正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这也是当代教育者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更是我们的时代担当。
弘扬传统文化要避免陷入误区
大家对当今社会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有争议,我认为现在的争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什么是我们传统的文化?传统文化一般要讲传承传统文化里优秀的那一部分,我们要去其糟粕,但是另外一派观点就讲传统文化没有错的,都是对的。我想,至少有一部分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变得不合时宜了,需要改良和发展。
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是要学习它的精髓,是要掌握它的道,而不是要看它的相。“道可道,非常道”,道都是说不清楚的,我们需要体悟,所以,我们要掌握,要反复研读、体会,不要把任何人说的都当成亘古不变的真理。
第二个误区在哪里呢?追求形式。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要讲究仪式感,但是我们不能舍本取末,所以很多毛病在于我们只追求形式的东西,这样会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歪曲。
第三个很重要的误区,文化复兴之机假国学假文化泛滥,大行其道大发其财,弘扬国学也是假国学骗子应运而生的一个时代,这时候更需要我们警惕,更需要我们擦亮双眼,更需要找到弘扬传统文化真正的大道。
很多学校的校长、老师不去学习传统文化,盲目的追求形式,甚至说有些不良动机,我觉得这都是非常可怕的。不顾儿童实际的身心发展特点,很孤立地追求背诵经典的数量,违背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不顾孩子们的兴趣和身体健康,这显然是违背教育之道的。我们把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不分真假不辨真伪编进书中,挤占孩子们的学习时间,用一种应试的办法去学习文化,这也是非常可怕的,可能会因为这些东西不和谐的声音让传统文化的复兴走向歧途,这也是我非常担心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态度,即敬畏之心来行传统文化复兴之事。
把西方的4C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结合,与西方学者共同提出了5C的核心素养模型,并且这个模型的建立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创新”“合作”“沟通”“审辩思维素养”,即为21世纪的核心素养5C。5C素养模型,是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需求而生,既有中国视野又体现中国特色;5C素养模型,运用中国哲学的思维,引领当下教育人思考中国的教育应该走向何处;5C素养模型,旨在做高质量的教育,做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教育。“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认为当代教育人理应在传统文化经典中寻找基础教育的智慧基因,既要做好中华五千年文化命脉的传承又要敢于文化创新,勇于担起中国教育的道义。
以上,是山长君整理的康长运博士的部分精彩观点,更多精彩的分享敬请期待6月19日(周二)第二季第二场“山长讲坛”下午的教育国际化论坛,康长运博士将为我们带来《大湾区国际化教育发展的文化根基》的主题分享。
再次温馨提醒各位看官,想与国际教育大咖面对面,赶紧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报名吧!
责编:hu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