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提高同学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文化自信,2017级广财和君班同学于2018年5月31日下午16:00—18:00参加了在广西财经学院相思湖校区实验教学中心204教室由张国安老师主讲的以传统礼文化的当代启示——从《诗经》中的四首诗说起的专题讲座。出席本次讲座的嘉宾有工商管理学院梁儒谦院长,和君商学高教事业部赵延兵老师,铺导员王庆阳老师。
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1986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于扬州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1990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4年6月毕业于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10月至今任教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1986年开始,于《当代文艺思潮》《探索与争鸣》《文艺理论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美学理论系列论文若干篇,部分为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造型艺术》《美学》全文复印,其代表性篇目《美学:感性文化人类学》,又同时为《人民音乐》《国内哲学动态》列为期刊重要理论文章目录索引论文。本世纪初始由思辨理论转向具体实证研究,主要致力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结构与发生,以及作为礼乐文化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此方向,已于《学术月刊》《江苏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文艺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及其它重要出版物发表成体系的论文近二十篇,所发表成果的学术贡献可归结于: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乐礼文化”概念及“乐礼文化”自然发展,经由具有巫术宗教意义的“天学”之中介,演进至“礼乐文明”形态的理论观点。与其相关的具体的实证性成果,有作为礼乐重建学术依据而为“2013年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中国古代礼乐展演”节目所采纳者;有获广西第14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者。最新研究《中国古代律诗文体源流研究》(国家重大招标课题子项目研究成果,即将结项,已有阶段性成果发表)延展深化了前期成果,形成了具有跨学科意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文体的语言学基础乃非自然语言的汉语文言;律诗文体乃礼体转喻与象征的完型态。
二讲座内容要点
张国安老师从礼仪的“礼”“乐”二元结构诠释了“和”这一礼文化精神,又从发生学的角度,简要介绍了以“和”为特色的中华礼乐文明建构的历史与逻辑。
同时指出:文明的定义和标准,西方有西方的标准,不能一概以西方的标准来审核中华文明;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内核,极具特色,是始发文明;至迟在距今4600年左右的颛顼帝时代,礼乐文明已相当成熟,奠定了后续的三代礼乐文明的基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切实可信的。
被孔子誉为“郁郁乎文哉”的周代孕育了传承几千年的《诗》礼、《诗》教文化,张老师通过《诗经》中的“四始”之诗《国风·关雎》《小雅·鹿鸣》《大雅·文王》《周颂·清庙》的解读,让我们在文学形象的直观中近距离感知了践行“和”的精神、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古代君子风貌。
讲解中,张老师重点阐发了“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所蕴含的“和实生物”的生生哲学、创化思想,以及与天地同德的价值追究与信仰。
张老师因此强调:无论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加上道家的“无为自然”、佛家的“中道”概念,都不足以有效诠释“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
要而言之,“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还同时包含了创新性人格的面相。
三意义与收获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
传统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老师与我们一起探讨中国传统礼文化,不仅仅让我们学习到了传统礼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从礼乐文化中学习到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让广财-和君的学子懂得礼乐的重要性,去修行克己复礼,去践行和君的“四个一”,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