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首届镇巴民歌文化旅游周活动之镇巴唢呐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5-20 21:55:10
2018年中国旅游日汉中主题活动暨首届镇巴民歌文化旅游周在镇巴隆重启动镇巴唢呐震撼登场
 
镇巴唢呐(俗称:唢呐子)在民间流传历史悠久,是老白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吹奏乐艺术,它的吹奏形式灵活多样,可独奏,重奏,合奏,更有场面恢宏震撼人心的百人唢呐。
 
镇巴唢呐的曲目繁多,从地域可分东西两区,两区的曲目各有不同。镇巴唢呐高亢奔放,时而热烈激昂,时而婉转哀伤,在当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通常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主家都要请来几个唢呐鼓乐班子吹奏助兴,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爭相拿出看家本领,往往要吹奏三天三夜才算尽兴。
 
过去,唢呐艺人被称之为“下九流”,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他们的付出不被别人所理解。如今,在挖掘、传承民间艺术的大好时光里,唢呐艺人获得了社会认可,他们以全新的面貌登上了月月喜相逢的大舞台。镇巴民协为打造本土文化艺术,精心组织排练,使镇巴唢呐和花鼓,苗舞一起为镇巴县首届文化旅游艺术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山峦叠翠,唢呐声声,高奏一曲群山也陶醉。
 
唢呐手们对着青山白云吹奏了一首《东方红》来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
 
这是一支不计报酬,甘于奉献的团体,他们相互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在这次活动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心爱的唢呐他们达到了忘我。
 
演出前换上洁白的白衬衫,打上红领带,等待演出的来临。昔日的泥腿子如今将粉墨登场以全新的新时代农民形象,登上月月喜相逢的大舞台,和全县的兄弟单位同台献艺,他们充满自信。
 
为了参加本次文化旅游艺术节,镇巴民协请来了七十二岁高龄的董润芳老先生对唢呐队进行训练,董老有着四十几年的舞台编剧和导演经验,他义务导排分文不取,每天要站好几个小时,他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讲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队员们在舞台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和吹奏的音符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和耳朵,他对队员的要求极其严格。正因为他的严格要求才使这支七十多人的唢呐队伍走到舞台上英姿勃发,一展芳华。我想,这就是一个艺术家对文化的热爱,也是一个艺术家的良心和责任。
 
在挖掘传承我们本土文化的行动中,年轻人也带着浓厚的兴趣加入到继承传统唢呐的队伍中。这是本次活动最年轻的唢呐手小郝,今年才二十五岁,他虚心学习,刻苦用功,自觉攻克难关,不但很快的掌握了唢呐的基本技法,更是凭借自己的聪明灵性站到了舞台中央,担刚了整个节目的指挥任务。
 
舞台上唢呐手容光焕发全神贯注只为把最好的技艺呈现给观众。
 
民协主席胡明富先生为组织这次唢呐队费尽心思。他不但要安排队员们的日常生活,还要蹲守排练场,不断的做队员们的思想工作,鼓励大家提升技能展示自我。他诸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大到队伍的建设发展,小到演出用的红线红花都自己在街上采买亲手制作,为了传承镇巴唢呐他不遗余力奔走在非遗的路上不惧艰辛。
 
林氏三姊妹是镇巴碾子著名的民歌手林显成老师的后人。林老师一生热爱民歌,他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对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创作中,他生前留下了大量的民歌集,为镇巴民歌的传承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林氏三姊妹更是得到了他的真传,近几年她们活跃在省内外各大舞台,把镇巴民歌唱到了省市电视台,在很多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期间和林氏三姊妹合影留念
 
镇巴唢呐以其独特的方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多种传媒的兴起,快捷的电子文艺作品播放,农村大量的人员外出流动等,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都会带来影响和冲击。挑战与发展共存,镇巴唢呐演奏形式到底能走多远?我们没有答案。我们寄希望于喜爱唢呐艺术前辈的传帮带,更寄希望于年轻一代乐于传承,并发扬光大。为着共同目标,政府,社团和民间艺术协会,在挖掘传承非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道路上给镇巴唢呐更多的关怀和扶持,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薪火相传,永远响彻在镇巴这块古老而多情的土地上!(文:李黎明/摄影:姜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