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妥协的艺术 ——华为带给金融租赁企业管理的启示

文章来源:今日北京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5-15 15:53:15
作者:贵银金融租赁总裁罗晓春
 
在中国人的眼里,妥协似乎是个贬义词,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但妥协的基本含义是以让步的方式避免冲突与争执。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下列本意:它是以独立为前提,以底线为原则的适当让步;适当的妥协可以促成有好的关系。华为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自身发展壮大之后,怎样由“攻击性前进”或“自杀性竞争”的“海盗文化”、“饿狼文化”,转向理性的妥协,值得我们深刻回味,认真汲取其核心价值。特别是一些强势企业(比如金融及金融租赁机构)及其领导,处于供不应求位置时,更值得深层反思。
 
妥协---生存发展和管理的艺术
 
北大历史系教授2003年末到华为讲授西方国家发展史,提出英美革命发展道路的新见解,指出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靠理性精神之上的谈判与妥协,避免了流血与牺牲,通过讨价还价、争吵与辩论,最终在国王、贵族和社会各阶层之间达成各方利益均衡,避免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破坏,带来持续300年的英国稳定与繁荣,实现了第一次工业化(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而在美国统一战争结束之后,也正是妥协,成为美国建国的基本营养,最具民众代表性的美国宪法,正是妥协的作品。华为从史料中汲取妥协精神的营养,在华为前常务副总裁费敏眼中,早期的华为“就像一个小美国”:关起门来争吵、拍桌子,一直到多数人达成共识,形成决议,出了门就得意志统一,坚决执行!因此,华为高层的费敏们,花大量的时间说服每一位合作者和部下,以多数人认可作为决策的前提(参见《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这就是典型的民主——集中的决策模式。
 
我们的企业领导,须高度注意工作中的如下问题,要么一言堂,别人都不及“我”;要么议而不决。管理的艺术在于充分民主、充分讨论,这本身就是广开言路,尊重民意,且统一认识的过程;在民主后的集中则要有决策的权威,即便还有不同意见,也只能是在执行中再反应,但执行决议是无条件的,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管理中的妥协,是务实的。个人和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既要有坚定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又要懂权变,能变通,靠理性而非意气,要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制宜,而不能“一根筋没权变”或一意孤行走到底,甚至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理性、有原则的妥协是双方或多方求同存异的结果,是相互体谅,相互退让达成的共识。因而不能是某一方放弃原则的一味退让,是各方相互适当的交换,都有得有失,最终获得共赢、多赢。如果一方完胜一方完败,就不是妥协,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因此妥协是一种生存艺术,是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艺术。对个人来说会妥协还是一种包含谦让意义的美德。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方面,在面对危机的尖峰时刻,不盲从大众,胸怀未来,善于因势而变,将组织领出危机;另一方面,为大目标、为组织的团结计,为集思广益计,领导者在坚守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又要做最先妥协的旗手。可见,好的领导者是集坚定(目标)与妥协(策略)于一身的优秀代表。在金融租赁总体上尚供不应求,债权资金(包括以租赁来解决的设备资金)紧张的背景下,金融租赁机构要抓住机遇,强势出击,加快发展,占领市场,优化结构,奠牢长远发展的基础;而在与具体的客户打交道过程中,又要时时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角度,在不违背风控与收益要求的前提下,与客户交朋友,公正为客户着想,为客户融智(提高专业公平的智慧支持),出好注意,想好办法,切不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颇指使气,成为给了钱、给了设备还不受欢迎的人。
 
让股---创始人向贡献者团队的妥协
 
华为一个著名的特征是“工者有共股”,就是任正非代表的公司创始人不断释放自己“拥有的”股权,稀释自己在公司的根本利益,让60%的贡献者“拥有公司”(股权),让大家成为公司的主人,让大家都来关心公司、爱护公司。在中国没有几个老板能够做到自愿将自己拥有50%以上的控股权向团队释放。而这就是华为创始人非凡的胸怀,是创始人个人向贡献者团体的妥协,到目前任正非仅持有1.4%的股份。创始人以最大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换取了华为20多年的众志成城。结果却是创始人失去了对一个小公司的绝对控股,却拥有了一个世界级的大公司。
 
中国国企改革中,已走到全员或核心层持股,但在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股改中,还没有迈出全员持股这一步。我们呼吁加大金融股改力度,可以从涉及面小,股本额小的中小型金融租赁机构试点全员持股制度,将个人与公司发展完全捆在一起,有利同享,有难同担。在金融租赁这类高智慧、知识密集型、操作者个人的尽责与努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质量的行业,只要每个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工作,在每一个环节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公司的经营质量、资产质量和综合效益,一定是上佳的。
 
按贡献、及时分配---老板向团队妥协利益
 
企业创造的财富,该属于最终的所有者(股东),还是让劳动者也共享呢。中国传统文化讲财聚人散,任正非则强调谁的贡献越大,就该分享越多的战利品,而且强调分配的及时性,犹如海盗“就地分赃”,能在收获季,立竿见影看到劳动成效,落袋为安,避免了许多私企老板战前信誓旦旦,有福同享,战后老板装傻,成果充公(事实上是归老板自己),财聚人心散。华为的“老板”,能向团队妥协利益,他必定能聚集一批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志同道合者(华为20多年聚集近20万人才),团队每一个成员上战场都是义无反顾,都敢冲锋在前,公司就具备了成功的优秀基因。
 
在公司管理中,除了保证员工工资、福利与公司利润同步增长(幅度上可低于利润增长),使员工的获得感增强,参与发展的意识也会得到加强,我们这里更要强调的是分配的及时性。我们看到,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阶段性攻坚任务(比如开门红,冲存款等),即便任务十分艰巨,只要奖惩办法得当,兑现及时,绝大多数人都能奋勇向前,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奖励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如果把奖金算在账上,集中到年底一起发放,对于高收入的金融工作人员而言,到那时仅仅是一个数字,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用人,广开言路---领导向人才的妥协
 
2000年,任正非针对选拔干部上的“一言堂”现象,明确提出“在用人问题上要有妥协的思想”,即最高决策层(包括老板个人)要有高境界,对自己有高的要求,要能包容不同的人才,包容有棱有角、不太听话但能干成事的人,这是老板对人才的妥协。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才可能真正做到容天下英才而用之。
 
金融租赁行业公司发展快,人才不足成为许多公司发展的瓶颈,因此出现金租人才跳槽多,流动大的特征。作为管理者,值得关心的是,人才引进来了,留不住的问题在哪里,是体制机制,还是工作氛围、公司及个人职业前景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逐个改善、解决。
 
友商---强者向同行、向竞争者的妥协
 
商场如战场,但并非都是你死我活的结局。彼此伤害(残酷竞争)是大企业的本性,握手言和并继续前行同样是大企业的本性——因为谁也输不起。尊重实力、崇尚公平,代表着欧洲文明的一贯传统,华为进入欧洲,提出“不能独霸世界”,就是要与友商共同求生存。华为从2001年开始,称竞争者为“友商”,要与友商妥协,实现共赢。华为开拓国际市场,开始也打价格战,后来意识到那是于己于行业都不利,因而选择不走简单的低价路线,而是维护国际市场上已形成的价格水准,自己从产品质量、服务内容以及交付的及时性上多下功夫,即不是简单地从量上拼价格(低),而是以相同的价格,让客户获得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的途径去隐形降价。这样的妥协策略,减少了同行的排斥,也能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即便同行在竞争中败北,也愿意与华为达成(新的)项目合作。
 
中国的金融租赁还不到70家,总资产2万亿多元,目前处于以合作为主的竞合阶段。金融租赁机构之间更多是信息与经验分享,资源与机会共享,业务合作,联合租赁,风险分担,互助救济,流动性支持等共同发展,共度时艰的合作。每个金租机构要敞开心扉,助人助己,感恩同行,对合作各方负责,把合作的大门开得愈大愈好,让同行都能分享合作的效益,降低恶性竞争的负效应。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