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6日下午3点,《中国梵高—沙耆》展览将于杭州六和文化会所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大家可以品赏到沙耆先生的46件作品,包括油画与水墨画,更有纸上绘画(报纸)。
沙耆,原名引年,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是中国现代油画史上的一颗灿烂的彗星,被誉为“中国的梵高”。
1929年,沙耆由沙孟海介绍进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从徐悲鸿先生学画,同年由徐悲鸿介绍赴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深造。
在新写实派画家巴思天院长的指导下,沙耆对传统的欧洲绘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优秀美术金质奖”,并与毕加索及其他著名的现代派画家共同举办展览,一度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画家。1942年其杰作《吹笛女》被比国皇后伊莉莎白收藏。
1946年,沙耆带着数百幅作品和颜料、画布返回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沙耆得了精神分裂症。徐悲鸿闻讯沙耆回国,约聘沙耆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奈沙耆因病魔缠身终未成行。
1949年欧洲一艺术代表团访问北京时,向周恩来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周恩来未闻其人,转问徐悲鸿,方知其经历与造诣,并知其养病在家,遂通知中央统战部,每月拨给生活津贴。
在这些作品中,沙耆的落款多为“省主席”,这源自于沙耆在比利时留学写的一首诗:“忽闻中华已解放,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比国回故乡,便上浙江做省长。”一名艺术家朴素的报国愿望在诗里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体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上。
此次展览的作品均由藏家所提供,据其中一位藏家所回忆:家中长辈是位正经古板的老人,但对书画艺术尤为痴迷,有幸在20世纪80年代偶然与沙耆先生结识,颇为欣赏沙耆先生的艺术造诣。沙耆先生因病回国,精神状况时好时坏,身边又少有亲眷照顾。因此,家中长辈时不时接沙耆先生来家中居住,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陪他外出去四处转转,也偶尔去韩岭探望沙老先生。在长辈眼中,沙耆先生更像是一位因痴迷艺术而疯魔的怪老头,书画创作是沙耆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精神状况良好的时候他就喜欢拿起画笔画上一番,画马、画虎都是信手拈来,不管是画布、纸本还是报纸、书籍,都不会丝毫影响他的创作热情,尤其是在小酌一番后沙耆先生创作更为尽兴。家中长辈与沙耆先生交情颇深,又大为喜爱沙耆先生的创作风格,于是得到沙耆先生本人的惠赠,收藏了不少沙耆先生风格特异的油画、水彩和水墨作品。
沙耆艺术展活动将延续至5月16日。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