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2018侨都龙狮文化节开幕!珠中江三地狮王争霸!冠军竟然是……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5-02 09:57:11
今天,由江海区宣传部、区文化广电体育局、区经促局共同主办的2018侨都龙狮文化节开幕,来自珠中江共16狮队在江门演艺中心展开激烈角逐,2支国际舞龙队助阵,奏响龙狮民俗文化强音。
 
滘头小学斩获小学组冠军;中山市小榄镇永宁龙狮武术团、珠海市斗门中坚龙师团、江海区耳的南北龙狮武术馆获成人组狮王。
 
江海区龙狮文化底蕴深厚,佛庄狮艺更是江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狮比赛至今已连续举办10届。去年该区把单一的龙狮比赛升级为特色龙狮文化节,今年是第二届。
 
与往年相比,今年参赛队伍数量增加到16支,范围扩展到珠中江地区,青少年组6队、成人组10队,其中成人组包含中山醒狮队2支,珠海醒狮队2支,为大赛增添观赏性,主办方充分利用了江门演艺中心的文化资源,打造了“赛”、“展”、“演”、“游”四大亮点活动。
 
旋、攀、捕、登,忽而翘首仰视,忽而俯首低顾……今天上午是龙狮文化节小学组的比赛,6支小狮子的一招一式十分规范,上肩、站腿、夹腰,少年们都完成的十分出色,《高枱寻宝》、《雄狮采鲜花》等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现场掌声连连。
 
据江海区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罗广鹏介绍,去年起高新区(江海区)开始推广传统龙狮文化进校园,选取新民小学、天鹅湾小学、滘头小学等6家学校为试点,培养校园龙狮表演队,“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说明这一行动已初见成效。”罗广鹏说。
 
武东小学参赛队的舞狮姿态轻盈、功力扎实。赛后队长陈嘉伟告诉记者,他和小伙伴们从小练习武术,后又组建了舞狮队,每天练3、4个小时,从对外化动作的兴趣转变为对龙狮文化的热爱,“我们逐渐了解了龙狮文化的起源,我们今天演出的节目就是从乌纱村传过来的。”
 
而新民小学的女子队作为唯一女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高难度采青动作令记者为其捏把汗,四年级的张熙芮表示,女孩子要付出更多时间练习动作,但她们在动作优美程度上比男子队更有优势。
 
罗广鹏表示,接下来高新区(江海区)将继续推进“龙狮武术进校园”的工作,把传统武术与龙狮文化相结合,吸引更多年青一代参与其中,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下午的比赛中,来自珠海、中山、江门的10支龙狮劲旅各显神通,难度系数直线上升。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狮子”一改原本慵懒十足的沉睡形象,动作稳健与勇猛,一步跃至高桩之上。“狮子”在数根高桩上摇头摆尾、来回穿梭,不时还表演出全身旋转、倒挂采青等高难度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来自中山的永宁龙狮队是一支享誉国内外的王牌强队,他们提前一天来到江门,十分期待三地强队交锋,“江门的龙狮文化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好,人才辈出,希望通过比赛结识更多龙狮达人,共同把传统龙狮文化发扬光大。”领队朱荣章说。
 
来自江门腾毅龙狮团的林宗繁告诉记者,这是其首次参加珠中江三地比赛,主要目的是以龙狮会友,向其他团队取经学习。来自珠海斗门区中坚龙狮武术馆的林楚浮表示,10支参赛队伍水平都很高,本次江门之旅很值得。
 
本次比赛裁判长郭谦荣表示,本次活动不仅为珠中江三座城市的龙狮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还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使之联系更加紧密,也有助于碰撞出更多文化火花,让龙狮文化越燃越旺。
 
比赛进行的同时,侨都龙狮文化展和龙狮美食节也在江门演艺中心同步进行,市民尽享激烈比赛的同时,也可赏侨都文化、品侨乡美食。
 
带着孙子从新会来看比赛的关伯说:“今年是第一次看龙狮比赛,节目挺丰富,醒狮表演水平高,看得过瘾!”
 
今天龙狮争霸赛的现场共有7名裁判,去掉裁判团中的最高、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为队伍最终得分。每支队伍表演结束,7名裁判聚集到总裁判长陈耀灿处集中讨论后打分,保证比赛的公平公开。
 
陈耀灿是江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庄狮艺传承人、国际级龙狮裁判、教练。生于龙狮世家的陈耀灿,是江海龙狮文化的旗帜、标杆,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地弘扬龙狮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陈耀灿5岁开始跟随父亲陈仕安学习蔡李佛武术和舞狮技艺。由于对舞龙、舞狮尤其感兴趣,陈耀灿从此走上了龙狮之路。1985年陈耀灿组建春燕龙狮团并率领队伍屡屡在全市夺冠,先后担任市武警支队特警队、开平体校、景贤小学、范罗岗小学舞狮教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龙狮人才,为龙狮文化传承立下汗马功劳。
 
近几年,陈耀灿又琢磨起创新样式,将佛山狮艺的演绎特点融合起来,特创高难度动作“狮子滚球”和“快七星”鼓点。该鼓点将北方威风锣鼓豉点特色与南狮豉点特色相融合,最终成为江门特色的“威风群鼓”。
 
陈耀灿告诉记者,自己的爷爷、爸爸都是龙狮人,儿子和5岁的孙子也是龙狮人,“我热爱龙狮文化,希望终其一生弘扬龙狮精神,让江门龙狮走向世界!”
 
陈师傅的电话突然响了,铃声竟是舞狮鼓点!
 
责编:liu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