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但起主要作用的,应该说是剧本和演员的表演。质量较高的剧作,固然是奠定整个戏的成功基础,但有时剧本虽较平凡,经过演员的艺术表演,却对人感染很深。如『汉明妃』中「出塞」一场,本来戏并不多,我就着重在表演方面,如趟马、陷马、台步、亮相等,下了不少工夫,演出的结果,这一场倒成了全剧的重心。
这里我想谈一点关于表演的基本方法。演员的表演动作,尤其是传统戏曲里的表演动作,是由真实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来的,它集中、夸大而且美化了真实生活,因此演员的表演动作,既须做到「象」,又须做到「美」。由于前辈艺术家的辛勤努力,积累了千百年的宝贵经验,因之在表演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规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表演程式。我现在扼要地先谈谈这些程式的基本方面的一些问题。戏曲演员的表演,一定要从「手、眼、身、步、口」五个字上下功夫,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五个字也叫做「五法」。
手法
手法——就是表演时手的姿势。如张手、摊手、招手、拳手、战手、指手等,名目繁多,而且因角色不同,常常名目相同,而姿式却各有不同之处。生和旦的指法就大不相同,生多以食指中指合并伸直指之,有时亦以食指伸直单指;旦则多用「兰花指」,即食指向背弯去,大、中指交成环形,无名指尖弯交于中指之中节,小指尖则弯于无名指之中段。以此状为兰花,故名之曰「兰花指」。
但有时亦可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变化指法。我在『峨嵋酒家』中所饰谢小玉这一女角,就左手执剑,右手用的中、食指并拢的武生指法,因为虽同属女角,但因身份性格不同,原应该有所变化运用的。例如『拾玉镯』上孙玉姣的手式表演,就应该和『武家坡』寒窑受苦十八年的王宝钏的手式表演不同。前者要求娇媚玲珑,后者则须稳重端庄。又如明妃勒马的手式,就没有用右手执鞭,左手向胸前回拉的办法,而是双手腕伸在腹部略前方,然后用力地向胸前慢拉直至两拳上下重叠起来,这样可以加强舞蹈性,而且看起来也美。
至于指的具体动作,那就更多了,象「远指」「近指」「泛指」「翻指」「怒指」「横指」「背指」等不下几十种指法,但都不出于生活中指的范围。应该注意的是在舞台上指的动作,需要身、眼结合,要细巧灵活而给人以艺术美的感觉。
眼神
在我们生活中,内心的喜、怒、哀、乐、好、恶、欲等七情,完全可以用眼神表现出来。一个演员如果不会用眼神,那他对角色的思想感情,就将无法表现。所谓那个角色脸上有戏,眼能说话,主要就是他会运用眼神。一般眼的动作,不能无目的地随便乱转,既不能老看观众,也不能死盯对方的眼睛。要使观众从演员的眼神中,看出角色的思想情感和意图,这就要求演员的眼神要与角色的内心活动吻合,要与身段、步法、手法等相互结合。
举例来说,『宇宙锋』上的赵艳容和『福寿镜』中的胡氏,同样都表现发疯,但是赵的疯是装疯,是假疯,而胡氏的疯是真疯。在身手动作上无大区别,在眼神上却不能完全一致。装疯的眼神要滞,而真疯的眼神除滞而外还要发痴。
身段
身段。一般所谓身段,就连腰、腿、四肢,以及水袖、翎子、扇子、刀枪把子都包括在内了。当然附带的水袖、翎子之类的表演,那还各有一套技术,细分起来就更多了。这里提的身段,只是概括的原则的表演方法。身段的使用,除必须合乎剧情而外,还要求不温不火,不厌不贫,恰到好处。随时要注意眼、手、步法的结合。就是身到,眼到,手到,同时要灵活,要松(是舒适而不是松懈),要使用巧劲。表面上看起来,又精神,又美,还很率。切忌发僵,板滞。并忌动作雷同,千篇一律。开关门时,远近高矮要有准确地方。坐时身要略斜,而且要坐在椅子边上,不能身靠椅背。否则不但不美,而且嫌笨。站时身子要直,不能挺腹凹胸。请安下跪,背部要平。
关于身段,一时很难把它说完,老前辈把身段规律给概括了「起、落、进、退、侧、反、收、纵」八个字,我觉得非常扼要,就是横起顺落,进要矮,退要高,侧要左,反要右,欲纵先收,欲收先纵。这样才能使动作圆活,形象明确。当然各人的天赋条件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身段如何表演。我在『汉明妃』中「出塞」一场,曾运用了「魁星点元」和「金鸡独立」两个武生身段。因为我初坐科时学过武生,因此在我演旦角戏中,像『梁红玉』『穆桂英』中的拉山膀等表演,都是将武生的身架略加变化而使它合乎刀马旦的英姿。这给我在表演上以很大方便。由此说明功底对于任何角色都是需要的。
步法
步法也叫台步,细分起来,不下五十多种。这里不便细谈这些,应该注意的是,台步快慢,必须合乎锣鼓板拍。要做到「美、媚、脆、率、稳」五字。上身不能乱晃,两肩要平,台板不能见声。裙子上的马面不能翻转。
旦角的两手摆动,要小巧,不能大摇大摆。而且只能前后摆,不许作用摆。步子不同,用劲的地方也不能完全一样。如搓步就要掌心用劲,后跟并不吃力。总的要求是美,要干净利落。
口型
要做到笑不露齿,最好笑时用水袖或手绢遮一下。念白要自然而有韵味,且要保持口型的自然美观。既须吐字清楚,更不能龇牙咧嘴。唱和念都要有抑扬顿挫,不离调门,声音更须传达远方。四呼、五声、十三辙、尖团等都必须分明。这些都是起码的要求。
为什么讲口型而要讲到这些?因为不从这些练习,往往顾此失彼,不是吐字音调虽可听,但口型十分难看;便是顾了口型,以至音乖调背,十分难听。实际真要做到口型美观自然,音调韵辙,更会相得益彰,又好看又好听,因为这是合乎生理自然的。
责编:liu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