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有这样一句话:“个人住在个人的衣服里。”她笔下《金锁记》中的七巧,“穿着白香云纱衫、黑裙子,脸上像抹了胭脂似的,从那揉红了的眼圈儿到烧热的颧骨。”
在冰心《寄小读者》一书中,香云纱也是适合温和女性气质的最佳衣料:“她母亲穿一套青色香云纱的衣服,五十岁上下,面目蔼然。和她谈话的态度,又似爱怜,又似斥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是广东独有手工染整技艺织造的丝绸面料,因凉爽快干、气质华贵,被誉为纺织面料中的“软黄金”。日前,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金憓教授领衔设计团队创作的300余套香云纱服饰,在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惊艳亮相,开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破茧成蝶”香云纱时尚化作品巡回展第三站征程。此次巡展,向贵州观众展示了香云纱底蕴深厚的“前世”,以及创意无限的“今生”。
说起来,香云纱染整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香云纱的制作全部为手工工序,工人以薯莨与河泥为染料,经历过反复泡、晒、蒸、煮后,形成透气、耐用的丝绸面。工人的加工方式看似简单,但是这样的动作却被几代人重复着。
让香云纱名声大噪的,是张爱玲写于1943年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
广东佛山工匠制作香云纱
而让香云纱影响更广的,则是宋庆龄女士。据说宋庆龄有一件极其偏爱、穿着多年的香云纱旗袍——立领,短袖,右衽,黑色,下低开衩,手工缝制。受她的影响,很多华侨至今仍喜欢用香云纱做衣服。
经金憓教授引荐,记者采访了香云纱非遗传承人周晓刚。“香云纱具有质地挺括、健康保健、凉爽快干等优点。然而,颜色单一、色泽暗沉、价格昂贵也限制了香云纱在服饰中的应用,使得其对现代年轻人缺少吸引力。在‘的确良’等人工合成面料被广泛推崇的时期,香云纱一度受到很大的冲击。”周晓刚告诉记者。
直至近些年来,人们审美开始回归自然,环保和低碳生活的要求,让大家重新认识到香云纱的珍贵。海内外相继出现香云纱时装展示,让曾经沉寂一时的香云纱又开始回归舞台。“设计师们对香云纱进行再创作,在原来暗淡单一的颜色上,加上了更明亮的图案、刺绣等,让香云纱逐渐受到认可。”周晓刚说,自己目前在广东经营着七八个香云纱加工厂,“香云纱要传承发展,仅靠高超手艺还不够,需要时刻关注时尚界的‘风向’。”
4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一楼的“破茧成蝶”香云纱时尚化作品巡回展展厅,300余套香云纱服饰在此呈现。无论是衣服、包、鞋还是运动裤,都带着打动人心的温和色泽与朴实气息,一些衣物还融合有贵州的苗绣元素。
贵州民族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杨宏达,对香云纱服饰展品观察得十分仔细。“我在这些香云纱服饰中发现了很多贵州元素。香云纱整体是软滑平整的,但展品中却糅合了色彩丰富而立体丰满的刺绣,这是我们贵州的苗绣技法。”杨宏达说,有一些衣襟的色彩鲜艳突出,而有些复杂的图案又被简化处理,这些都是很迎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值得自己学习。
“香云纱作为广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有着广沃的文化土壤。关于香云纱的再设计,我们尝试应用了‘非遗+时尚’‘非遗+非遗’‘非遗+文化’等设计理念。贵州的文化底蕴丰厚,也有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几乎每年我都会带团队来贵州采风、吸收灵感,借此让我们的作品文化内涵更丰富。”金憓说,正因喜爱贵州文化,在广州、北京两站之后,巡展的第三站选择了贵阳。
金憓介绍,扣合“破茧成蝶”这一巡展主题,展出的香云纱服饰上也有很多蝴蝶图案,这些图案的灵感来源于苗族文化中的“蝴蝶妈妈”。
“贵州的苗绣、侗绣、马尾绣和蜡染,为我点亮了灵感火花。”金憓说,在设计一些连衣裙和大衣时,自己直接运用了蜡染图案,“还有一件我个人最喜欢的上衣,整体是香云纱的朴素颜色,却在中间衣襟处用苗绣技艺制作了色彩丰富的小碎花,非常讨人喜欢。”
“飘舞的衣袂,浓郁的风情,时尚的气息,香云纱在这样的舞台上犹如破茧化蝶,既保持了传统,又融入了新意。”看着在巡回展上身穿香云纱服饰走秀的年轻人,金憓笑着说,她还想把中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活”,让其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选择香云纱服饰,喜欢苗族、侗族文化。
“让民族文化中的好内容从博物馆走向生活,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金憓说。
著名文化学者、贵州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喻帆说,对于民族文化不能一味地只想着“保护”,而是要把它推向市场。“当我们开始把思考‘如何保护’,转换为思考‘如何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去吸引更多人关注、去吸引更多市场资源’的时候,民族文化才会真正活起来。”喻帆说,比如香云纱服饰,它保持了原有的天然、健康等优点,且又增加了立体刺绣、彩色图案,迎合了现代人对色彩的审美;同时将穿戴方法简化,迎合现代人对简单高效生活的追求。一方面争取到市场,赚得到钱;另
喻帆说,香云纱时尚文化作品展亮相贵阳也引发了对本土文化的新思考——以苗族盛装为例,虽然璀璨好看,但太注重仪式感,穿戴也比较繁琐,难以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我们应当如何在尽量保持苗族盛装优点的同时,让它更简化一些,再增添一些时尚元素,让当下的年轻人们也喜欢上苗族盛装?我与金憓教授观点相同,只有让苗族盛装走进市场、融入生活,才是对文化最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喻帆说。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