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圆桌论坛:新经济下绿色科技的策略与挑战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26 16:22:35
4月24日“2018第十二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分会场三圆桌对话环节,几位对话嘉宾就“新经济下绿色科技的策略与挑战”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本公众号现将嘉宾的精彩观点整理如下:
 
从目前新能源在全球的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已经成为发展重点,新能源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经济性以及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新能源是否会逐步替代传统能源?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会给机构带来什么影响?投资机构的投后管理会不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接下来的环节,我们请到几位嘉宾来探讨【新经济下绿色科技的策略与挑战】。
 
主持嘉宾:
 
中汇金集团联合创始人何红
 
对话嘉宾:
 
久奕资本主管合伙人王晓明
 
天赋资本投资合伙人叶小菡
 
青域基金管理合伙人林霆
 
金茂投资副总裁黄勇
 
 
何红:中汇金投资领域比较多,其中新能源板块相对涉及比较少,所以我今天做主持人更多是为我们其他几位老总做好主持服务,由你们多讲,你们在这个行业内可能相对比中汇金更资深。
 
我们分三个议题,先由各位老总介绍一下贵公司、贵基金在科技能源板块所做的一些特点和布局、投资思路和投资逻辑,以及在这块领域所投的一些有亮点的项目。
 
第二,我们也可以谈谈对这个板块涉及到能源板块的水能、风能,以及现在比较热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这块的布局是怎么考虑的?当然还有环保节能周期那么长,募资又这么困难,我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进入第一个话题,我们每个专业的投资机构在这个领域是怎么布局的,投资策略、逻辑是什么关系,先有请天赋资本的叶总。
 
叶小菡:刚才我听到徐总之前的演讲,咱们现在已经是大量的古典派投资机构了,天赋资本肯定更古典,我们大概从2011年向产业性投资机构转型,从那个时候就选择了一个产业做深耕,这个产业是泛农,农业这个投资机构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产的农业,就是种什么养什么很难投,但是我们天赋资本选择的是什么呢?泛农业,为什么这么去选择?其实我们这个议题还有一个前置条件叫做“新经济形势下”其实农业忽略了它是真正这几年新经济的产业,2016年国家政策土地的经营权有些报了,那个时候我们手里有十亩、二十亩的农民变成有上千亩的大户,农业合作社,这些我们认为是未来农业的希望,我为什么说这么多?我也可以讲新能源,但是我觉得大家忽略了这块,因为我一直认为就是绿色产业绝对不是跟风,也不是讲什么新能源汽车、生物质能、太阳能,我觉得我回归到民生,这个也是我们天赋资本合伙人团队为什么会选择这块的原因。
 
泛农其实讲什么呢?从一亩三千块钱、五千块钱已经增长到八千块钱,我们说一下关键点,大家知道这三年每年都有600亿以上的市场份额,然后生物科技推动型的,能够抗病虫害的,有高环境适应性的东西,这个是关系到食品安全这个生命课题,这也是一块。刚才之前的会场有讲,新能源汽车有很多智能化的输出,然后互联网、物联网的嫁接,说时代的农具市场略尴尬,就是把我们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的系统搬到农具市场上,这个也是一个很大的绿色产业。
 
现在说农产品现在出来以后,你以为还是传统的农产品吗?不是了,在科技的技术推动下,现在不仅是物理形状了,甚至化学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另一块回归到环保新能源,包括节能这块。我们四年前发现很多农业问题根本不是农业问题能解决,当时我们切入的是沼气的处理,天赋资本在四年前就已经做了,切入到环保以后,它的所有的技术路径,不是说只有农村有,其实城市也有,因为技术路径是推而广之的,大家回归到这个主题,其实我们看到前些年的环保,它基本上是一个什么样周期呢?是一个政策红利加上渠道资源叠加成为门槛的周期,这个周期过去以后我们看什么?要用真正的硬科技去推动,回过头来我们看硬科技的项目,讲的是什么?我们更关注的是他的节点价值,就是他的节点价值在哪?在他自己的产业当中确实做出了价值,我们现在看到前些年规模化推广的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他们在去年开始就如火如荼的并购,包括危废、水处理这一系列的,实际上如果你能够投到一些科技型的,用技术去解决规模解决不了的问题下,农业一定是最优、最有价值的项目选择,我认为是这样,就是目前为止天赋更关注的更多是这些。说到新能源汽车,我考虑它的电池,考虑到它的电池以后,能不能考虑驾驶系统,是这样的,我们觉得产业链要往深处走。
 
林霆:青域基金可能是我们国内或者全球少有的几家长期专注于生态环境这一个领域做PE股权投资的基金。那我们青域这个品牌虽然只有五年的时间,但是我们这个团队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已经都是超过10年的时间。所以我们专注的所谓生态环境这个领域呢,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节能环保,说的洋气一点叫清洁技术。
 
我们内部基本上把大的领域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跟能源相关的,就是所有的清洁能源,包括传统能源的清洁使用。清洁能源大家很容易理解,就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电、天然气等等,传统能源的清洁使用,比如像煤、汽油怎样让它排放更加清洁,就是清洁使用。新能源车也是归到这个大类,这是我们第一个大类。
 
第二个大类是能效管理,能效管理简单讲就是能效的提高,那里面又分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以及跟电网传输相关的,所谓的能源互联网、售电电力改革相关的东西,我们都归到能效这个大类里面。
 
第三个大的类别就是环境治理相关的,我们这里说环境治理主要就是末端治理,就是污染已经产生了,我们要处理掉。里面又分小的类别,包括大气、水、固体废弃物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基本上我们就是这十几年就是围绕这三个大类来做投资,这三个大类有它的共性,它的共性就是要解决环境问题,都是环境友好技术或者企业。
 
那具体到我们在这三个大类里面去投哪些细分行业呢?我们会根据每个基金的投资期和退出期来配置2-3个细分行业,使这2-3个行业的周期和我们基金的周期能够匹配起来,什么意思呢?在我们基金投资期的时候,我们希望我们配置的行业它的产业周期是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等到我们基金退出期的时候,我们是希望我们退出的这个行业,它的产业周期是处在一个成熟的、比较热的阶段,大家都来投,我们正好是退出期。
 
这么十多年实践下来,我们周期的配置策略,我们是实践的非常好的,所以我们基金的现金流的退出的速度、回报的倍数也相对比较好,这个就是我们产业配置方面的这样一些介绍。
 
黄勇:金茂是成立于2004年,主要立足在江苏。现在除了在苏南、苏中、苏北,也包括在上海、深圳、釜山、西藏,我们的分支机构在这些地方,管理总量是200多亿,我们在清洁技术的投资是重点,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在新能源汽车都有布局投资。
 
在新能源这块过去几年我们在光伏这块做的还是比较多的,我们在这个行业参与的相对时间比较长。这几年我们在光伏市场从几十兆瓦,5、600兆瓦到现在的现在几十个GW,增加了几十倍的市场。在这个领域我们包括在一些产品技术、新一代光伏产品技术上面做重点的布局,包括像做单晶的科技,另外来说我们由于这个光伏行业,这个行业是技术迭代非常快,效率提升时间周期也非常短,成本下降也非常快,这样我们也布局了相关的一些核心装备的东西,因为我们原来很多装备是要从国外进口的,那个时候产品一条线都是相对来说我们发现了这种国内做生产,相关的核心零部件都是从国外买,同样产能的生产先,现在的投资只有原来的1/3、1/5,而且产能比原来领先几倍,这个迭代非常快,我们投入了几家,包括关键设备的制造企业,像我们投的迈维(音),现在做的也非常好,包括多晶、黑硅、镀膜这块的迭代。
 
另外我们在环保、大气、水、固废、危废都有布局在这块,我们在近阶段在环境信息化方面做了很多布局,这块我们也投了一些企业。
 
关于新能源汽车,我们投的相对比较少,因为我们关注的比较晚,虽然这两年有很多基金,包括去年有10个亿的基金交给我们管,包括动力电池相关的,我们这块我们主动拒绝了,就没有去做这个,我们尽调以后,这块已经起来了,刚才讲到像宁德时代已经起来了,我们反而布局了传统车的节能降耗,在新能源汽车都要用的,像热管理、电子水化,代表汽车的节能、汽车的智能化、电动化相关的,我们做了一些布局。
 
我们在新的技术的推广应用,比如说我们做烟气处理,我们发现有新的技术我们又投了一些,比如说颗粒物处理,通过强声波的作用,效率会更高,颗粒物处理成本会大幅度的下降,大家都知道像一些节材的项目,新一代的材料也可能沥青用的我们传统沥青60%、70%,有节材效果,减少了我们在原来沥青铺装的烟气这方面的东西。
 
像我们做垃圾填埋,垃圾填埋做了这么多年发现环保要求更高了,原来垃圾填埋其实垃圾的处理有方方面面,环保指标很简单、粗放,不过关,我们投在这个行业也是很多的,就是新技术对传统技术,新的材料对传统材料的替代,我们持续的在做这些。
 
王晓明:久奕资本是上海交大的校友创办的,我们几个合伙人都是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基本上都是学工科的背景,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自己擅长的领域来投资一些我们感兴趣的领域,目前我们管理规模差不多是一百亿左右,也是投中的常客,我们连续几年被投中评为50强、100强。
 
清洁能源这个领域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我们在这个领域投资了一些头部的企业,在很多年以前,我们的基金投资过东江环保专门做固废、危废处理的企业,几年以前我们也投资了一个上海的专门做环保器具的企业,可能您家的垃圾桶也是他们提供的。
 
这几年我们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这块,确实投了几个头部企业,包括北汽新能源、宁德时代,也包括这个领域做细分的能源激光等等一些细分的专业的龙头,那么在水处理和乘用车的环保新材料方面,我们也投资了一些企业,有专门做核电站水处理的,也有专门做环保相关的处理试剂的企业,对矿山机电的废渣、废水有专门处理的技术,现在也在排废。
 
这个空间我们非常看好,现在因为中美贸易大战,给我们从业人员带来了一些思考,虽然我们可能有幸投资了一些头部企业,特别是最近大家讨论中兴通信的事件,我们实际上风险投资人是不是太逐利了?提出了这些问题,好多短板的项目我们好像介入的比较少,一些头部的项目又都追风,价格也炒的比较多,我可能不具有代表性,我们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又什么资金来投资?我们既要为投资人赚到钱,同时又要助推这个行业发展,不仅仅是逐利,这个平衡点我们也在思考。
 
做的太早,比如说太阳能这个行业,我们二级市场基金也投了世界级的单晶硅的第一名企业,十年前你敢投吗?这个死亡率非常高,你如果要投这个钱你背后的投资人是啥心胸啊?十年之后的优秀企业拿到这儿来大部分人不敢投,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短板,有很多领域,我们现在跟美国有巨大的差距,所以这个我值得我们去努力。
 
 
何红:在引入下一个话题之前我介绍一下中汇金,我们是新能源板块的新兵,我们投的项目不多,我们是布局新材料,我们在节能环保也投了两个项目,本身这个行业要求的技术能力比较高,对我们投资的眼光,包括行业的研究可能对要求会比较高,就像几位嘉宾说的,这个肯定是一个周期很强的时期,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布局,所以我们作为新兵对这个行业是敬畏的,虽然国家非常鼓励,有政策的红利,同样我们也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和困难。
 
那么最后一个话题也是基于对这个行业的思考,你们四位嘉宾作为这个行业的资深人士,你们取得骄人的业绩之后,对这个投资板块面临的挑战也跟我们做个分享。
 
黄勇:做绿色科技这块,我做节能环保挑战最大的就是缺钱,这个行业不管从每个项目,我为什么去年这两年我们讲的就是PPP项目,环保项目比较多,可能政府的任务,包括我们在新能源的推广,或者在节能环保他想去做,但是力量不太够,就是财力不太够。对我们来说,一个就是这些挑战,这个行业的分散度还是比较高的,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推这个,给我们带来一些机会,这个行业分散度相对比较高,而且监管难度比较大,我们就推环保信息化,在很多城市都是我们帮助政府对一些企业它的装备的运行情况,污染治理设备的用电情况,还有在行业区域的表现情况统计出来。
 
第二,我们同时希望下一步把一些监管放进去,现在有一些交易平台结合起来来推,推的目的是为了我们下一步在整个城市的投资资金的资金,包括技改,我们更希望对我们企业产生产能的绿色化改造这块,就是这块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我们就把整个环保行业的信息化叠加起来,我们讲这是一个非常传统古典的,我们拥抱互联网,然后和我们的绿色金融对接起来,我们从绿色金融的开发到绿色金融的组建,我们监测平台,我们更加能推动,从政府也好、社会也好,我们能聚集在环保对经典的推广,对我们来说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和这样的工具来推。好了。
 
林霆:为什么现在这些主流的投资机构都没有把清洁能源作为他们的重点配置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行业确实比较难投,坑非常多。在大概2004年、2005年左右,主流的机构都是把清洁能源和TMT及消费并列作为一个主要配置的领域,那十多年过去,很多主流机构团队都已经撤了,现在很多主流机构还保留的团队已经很少了。
 
这个行业里面坑非常多,坑非常多是跟产业它的特性有关的。首先它是一个非常政策依赖的产业,因为你要想环保又想低碳,一定会比传统的方式要贵,要多花成本,所以这个产业的启动一定要靠政府的政策启动,无论是财政补贴的政策也好,还是产业激励的政策也好,所以它是政策依赖这个特性非常强。
 
第二就是这个产业的周期性特点也很强。特别是一些细分产业,它可能就两三年一个周期所以你如果周期的时点把握的不好,然后等到你觉察到这是一个风口的时候,它可能已经是在顶峰了,你追进去一定会非常的痛苦。
 
第三就是,这又是一个非常资金密集型、重资产的行业,无论是能源也好,还是环境治理也好,可以从技术切入,也可以从一个创新的技术或者从一个解决痛点问题的技术切入,但是如果单靠技术很难规模化,一个不能规模化的企业,对投资机构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不能规模化就很难给基金带来足够高的回报来对冲风险,第二也很难有好的IPO的退出,企业从技术切入以后最后都要走到资产端,就意味着需要很多钱,这个时候单靠股权的钱是远远不够的,对公司的创业团队、商业模式等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正是因为这个行业有众多的特点,所以如果不是扎到这个行业去做深入的研究,就会犯很多错误,会犯周期时点选择的错误,会犯价值链上节点选择的错误,会犯商业模式判断的错误等等。而投资只要犯一两个错误,你这个投资基本上失败了。中国的商业竞争是特别激烈的,本身的判断就错了,这个公司将来一定走不出来,一定会非常的痛苦。
 
而我们呢,说实话这些坑我们都踩过,因为做的时间长,我们该交的学费都交过了,坑也踩过了,后来发现用那种综合基金的打法去投这样一个行业是投不了的,所以我们把其他行业都砍掉,我们研究驱动,我们扎的非常深,投的项目非常少,我们一年只投三五个项目,做的非常深、非常细之后,我们才能克服掉这样一些失误。
 
叶小菡:刚才他们已经讲了围绕绿色产业的东西,我就不重复了,我就分享一下天赋对这个东西是怎么思考的,林总刚才讲了选择的问题和阶段性的问题我们现在也很纠结,但是我们现在可能选择的方式是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资本市场要顺势而为,就是前两年,我们想能不能往深和细的项目联动性上挖掘,这些项目更多是有两个规律,一个是现在提高改造的要求,再有一个就是节能降耗的,这个是符合基本逻辑的,降低费用提升效益率这样的,这些项目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做呢?其实天赋资本在三年之前我们就有一个孵化器,我们每年大概有一千多个项目会出现在我们面前,但同时的,我们的现在180亿的资产规模,我们有一半投在这个方面,另一些实际上都是愿意去嫁接在创科这样的资源去做节点的工作的,去年我们孵化的项目有30多个,就是它聚合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可能是技术人才,有些可能就是一些高校来的人才,有些可能是行业的顶尖人士,我们要为什么花这个钱来聚合呢?我们希望在这个节点上,能够孵化出能够在体现价值的,我们花钱不多,但是一旦符合并购的口味的话,那就是算得过账来的投资。
 
另一块叫类资产的变化,就是提高改造就是你原来有稳定的现金流,就是我们遇到一个bug,物理处理也好、废弃物也好发电也好,其实是下滑的,如果有新的技术嫁接过去,我们可以做增值,它能够给到我们现在比较大的,就是并购方有更多资产证券化的杠杆和空间,一块是项目的推出,一块是资产的推出,我们天赋大概是这样的理解,就是这个难度摆在这儿,就是这样。
 
王晓明:现在这个边界也不是太好划分,坦白的说我来到这个会场太热闹了,我觉得从业人员是不是太多了,上次我一查两万多家,从业人员30万,我吓一哆嗦,不仅仅考虑绿色经济这个领域,各个企业的头部领域都贵的不得了的啊,这当然就是坏事了,对我们绿色经济就是好事了,毕竟我们投的少,价格还没有那么高,我们自己把握节奏就是说,人多地方咱们是不能去的,种种迹象表明大家到最后都是吃亏的,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包括新能源。
 
现在头部项目优势太突出了,做电池的,宁德时代这个行业,老二老三比亚迪这些还可以,制造网成了互联网的状态了,只有老大,第二第三就得死,这个挑战比较大,我们也得根据形式调整,一个就是我们做精,一个做少。对我们来说,我们要结合我们自己特点,打一些组合拳。
 
比如说根据我们的基因,如果我们发现头部企业的机会,投资的能力比较强,那我们还是沿着这个路去走,还有就是说头部企业既然这么强,我们是不是更多的去跟头部企业去做一些并购基金?用这个头部的钱投资相对更早期的,或者是有机会的一些企业,大家一起来成长,我觉得这方面我们确实要差异化,每家实际上不是发展的问题,首先是生存的问题,我觉得今年我们特别要思考这个问题。
 
何红:再次感谢各位分享嘉宾非常精彩的分享,绿色能源板块确实有挑战,但是更多的是机遇,因为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同样竞争门槛非常高。据所我知,各个地方的产业投资基金,全国有8万亿,有相当的比重是在我们的新能源板块,包括能源汽车板块,当然现在很热,我知道江西上饶刚刚成立或者即将成立一百亿的新能源板块。这个谈挑战更多的是机会这些机会呢,可能更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在场的分享嘉宾,我一方面是觉得敬佩,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这个行业未来属于大家!好,再次感谢在场所有的观众的聆听,谢谢你们!
 
 
责编:liu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