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一位藏书家的文化考古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13 08:41:30
职业藏书家韦力先生,被许多媒体称为“中国藏书第一人”,严格来说,我认为“中国古籍藏书第一人”应该更为准确。凭个人之力,他收藏各类古籍已达近十万册,且经、史、子、集四部齐备。在其最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觅词记》(上下册)中,便收录了百余幅古籍书影,虽仅九牛一毛,亦可窥见一斑。
 
《觅词记》系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图书之一种,过去两年间,这个系列已密集地在同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三套,分别为《觅宗记》、《觅诗记》及《觅曲记》。不管是对佛教遗迹,还是对诗、词、曲源流及重要代表作家故居、墓穴等遗迹的寻踪,韦力皆建立于对自己所藏相关古籍研究的基础之上。
 
最新这部《觅词记》,筛选上迄盛唐、下至民国的40位代表性词人,对其词创作的成就和相关情况进行细致梳理,然后,再从典籍回到现实,对他们作品中写到的相关地址及作家人生中的相关行迹及遗迹进行追寻、探访。用出版方提炼的推荐语来表述,那就是“几千里路风尘,数载光阴流转,探访传统文明华彩篇章,追寻词风古韵沉淀千年的美……”读之,总有一种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的恍惚。
 
本书首篇写李白,虽然《觅诗记》中早已浓墨重彩地写过这位“诗仙”,但在词史上,李白同时也是许多史家推崇的唐朝的第一位词人,其《菩萨蛮》和《忆秦娥》被推为“百代词曲之祖”。当然,至今仍有观点认为这两首非常成熟的作品不可能出现在词尚稚气的盛唐,作者也根本就不是李白。依据自己所藏的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清光绪二是二年刻本《少室山房笔丛》(四十八卷)等古籍,以及历代相关史家的研究情况,韦力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探讨。
 
王国维是书中所写的历史年代最近的大家之一。有趣的是,其《人间词话》在词学研究领域极其重要,其作为国学大师的词学造诣毋庸置疑,其创作水准却争议较大。其自诩“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之外,尚未有能及余者”,《近代词史》却认为其词作“失之于题材单薄,气局柔弱”。
 
韦力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称,“我藏书是为了把书更好地保留下去”,那么,写书,应该就是为了把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这种印象,在我去年读他另一套洋洋百万字的《书楼觅踪》时便相当深刻。依托于海量的藏书,去寻访记载于书中、保留于大地之上的各种文化遗迹,并写出来,韦力的这种“套路”看似清晰又简单,真实施起来却需要巨大的毅力,尤其是像他这样成系列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坚持下去。
 
通过韦力的寻访,广大读者可以看到,那些载入中华文学史、文化史的许多大家,他们的遗迹早已湮灭于历史尘埃或现代经济社会滚滚向前的步伐之中,有的明明曾在某地生活过,有作品为证,却找不到任何痕迹,有的明明有故居或墓穴,却被商业项目所侵占,或碾压在了高速公里之下。如此寻寻觅觅,还真是有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慨。
 
而这些寻访背后的感慨,恰凸显出了这位藏书家“文化考古”强烈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责编: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