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15:00,墨韵茶香·品读书法与茶”书法讲座在千翻与作书店举办。
此次讲座由南明区文联、千翻与作书店主办,南明区书法家协会承办,南明区文联下属各艺术家协会代表、书协全体会员、广大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参与其中。
讲座由贵州省书法协会宣传出版委员会秘书长、贵州芙峰印社副社长、南明区书法家协会会长徐华成老师主讲。
徐老师从“书法的起源”“茶的起源”“书法与茶的结合”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进行了讲解,绘声绘色、图文并茂、诙谐幽默的讲课风格让大家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颇丰。
徐老师指出:书法与茶都属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讲究淡泊宁静、和谐共生;书法与茶是宁静与平衡的艺术,是感知自然与美,认知自我、了解他人的便捷通道。
作为电脑族、低头族的我们,应该重拾优秀传统文化,在墨香与茶香中继承并发扬传统、致虚守静、提升自我。
讲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大家表示收获很大,并纷纷表示:希望这样别开生面的书法主题活动,今后能更多的开展。
附徐华成主席讲座文案《墨韵茶香—品读书法与茶》
中国书法艺术,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开始把以形象刻画符号为母体所产生出来的与现代文字体系相同的汉字雏形“作为艺术来研习,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独创的,以汉字为记事达意为载体的独特的线条文化艺术”。随着社会发展的演进,并不断的升华和丰富,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韵、隋唐的昌盛、宋元的情意、明清的神态之艺术风格,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线条的流变,体现了我们的民族对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不因历史的变迁,不因环境的好恶,总有那么一些文人雅士,能承载历史的使命,挑起历史的重担,世代的传承着,传承着这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着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文化艺术精神财富。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精神品格,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繁荣昌盛,她是一颗划过历史长河的彗星,成为世界东方一颗耀眼而又一枝独秀的明珠,这就是中国书法—我们的“国粹”。
茶—我们的“国饮”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从神农得茶而解毒的传说算起,至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但饮茶的广泛、深入的程度应是一个历史文化发展前进的、及其重要的因素。因为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来源于生活。
据《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可知,中国茶叶最早出现在巴蜀地区,即今四川一带,而后开始向东、南、中原地区发展,这可以从唐以前的史书、流传故事中得到证实。又因隋文帝好茶,上行下效,“由是竟采,天下始知饮茶”(《隋书》)。唐代中叶,陆羽撰写的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问世,使茶叶在其自然属性之外,增添了更深更广的人文内涵。从此,茶在全国各地、各个阶层中迅速传播开来,上自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茶的品味中得到不同的满足,在茶的品格中得到不同的精神享受,因而茶被喻为“国饮”,茶文化亦在其中悄然孕育、成长、并在发展传播中与其它艺术结合,茶诗、茶歌、茶书画应时而生。
书法茶缘—让我们无尽的回味
茶兴于唐,《茶经》著于唐,现存最早的记述茶事的怀素尺牍书法作品《苦笋帖》(上海博物馆藏)也始于唐,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茶文化与书法艺术的契合。
至此,“茶”,这南方之嘉木(陆羽《茶经》著),作为大地之精英,自然之静灵,以其淡雅、幽深、清醇、思远的致味,与文人、书法家结下了不解情缘,饮之不足,咏之,咏之不足书之。在笔墨中宣泄自己对茶、对人生的感受,历史在这笔下延伸、再现,文化在这笔下发展、传播。
打开中国书法艺术史的长卷,我们发现与茶有关的尺牍、对联、诗轴、碑帖书法作品,似天空中耀眼的“星星”散落在不同的年代,不同书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这一卷一轴散发着茶叶的芬芳,这一笔一划流露出艺术家对茶的眷恋之情,这一景一物更显现出茶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契合。
在这里,我们来顺着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让我们体味中国书法有关茶事内容精品艺术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感受中国茶文化与书法历史发展的真实搏动。就尺牍、对联、诗轴、碑帖让我们来进行一一的品读。
一、尺牍寄情
尺牍,一般用来指书信一类作品。尺牍中记述的各个历史时期有关茶事、茶习俗、茶名及茶具的作品,是茶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佐证,同时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人生活,了解古人对茶的喜爱提供了实物资料。我们今天能见到最早记述茶事的尺牍书法作品是唐代怀素的《苦笋帖》(上海博物馆藏),其内容是:“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苦笋帖》的书法笔势俊健,穷及变化,行笔迅稳,一气呵成,其字忽大忽小,其笔忽轻忽重,其笔意忽断忽连,豪放中透出清秀之气,在线条柔美飞动跳跃之中,又忽出力可扛鼎之笔。这定是怀素在与友人品茶时品出了创作的灵感,品出了这流芳千古的精品佳作。
在中国的茶叶和书法史上,宋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他们流传的精品佳作有苏轼的《啜茶帖》、《一夜帖》(故宫博物院藏)。蔡襄的《精茶帖》、《思咏帖》(故宫博物院藏)。明有八大山人朱耷的《致方士琯尺牍》(故宫博物院藏)等。这的确是一件件尺牍纸短情更深,翰墨飞扬意更长的书法与茶文化契合的精品佳作。
二、楹联增辉
楹联,又叫“楹帖”、“对联”、“对子”,历代有关茶事内容的对联亦不少,长期悬挂,楹联虽多亦难保存,故多见清代晚期之作。其中“扬州八怪”最具代表性。
“採英于山著经于羽,荈烈蔎芳涤清神宇”此八言联为“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作(扬州博物馆藏)。联文是金农以他独创的那方整淳古的汉隶“漆书”书就,“漆书”的稚趣与茶叶那清淡典雅、质朴自然、回味隽永的品性、特征是那样不谋而合,显得茶墨俱香。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此七言联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作。(清吴石潜《明清名家楹联书法集粹》)载。此联书法以楷,篆隶为体势,兰竹画笔意趣,长短斜正,行气虚实相生,错落有致,斜曲穿插,转换灵动,使得联文整体布局效果实中有奇趣,绮丽中见平淡。而联文不仅对仗工整,句意各自独立又相互相依,且反应板桥画墨兰喜用“宣德纸”,喝茶用的杯子则喜好“成化窑”产品的生活趣事。“溪上茗芽因客煮,海南沉屑为书熏。”此七言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尹秉绶所作。此联为行书写就,结体瘦长,用笔清绝,带有篆书意趣,隶书结体,这一点颇类颜真卿。以隶书入行书,运笔严守中锋,横平竖直,结字中宫偏上之倾,转折处少有顿挫,一点一画光结而不浮滑,迟涩而有倔趣。使读者从联文那别具匠心的巧妙书法艺术安排和内容中,获得一种异样的,來自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书香、墨韵、茶意的感染与熏陶。
三、卷轴诗意
中华民族是“诗之国度”,历史流传至今的有关吟诵名茶、茶事及习俗的诗句亦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自诗仙李白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始,约有两千首以上。
而保存至今的历代书法家的茶诗墨迹,更因其字与心相融,心与情相通的独特表现形式和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成为我们今天了解、研究我国茶文化发展的最可信任、最为浪漫的历史见证。宋米芾有《苕溪诗卷》名作传世(故宫博物院藏),诗中有“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句,该诗卷用笔厚重爽捷,洒脱豪达,似漫为经心而内含筋力,运用侧锋,故笔画线条灵活多变,墨色丰润、流露出作者自由天真的情感。蔡襄有五言《即惠水山泉煮茶》诗传世(故宫博物院藏),诗的开头两句曰“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此诗作书法用笔圆润媚美,结体端丽、飘逸,酣畅至极,颇有晋唐法度,是其中年书法成熟之作。
明有吴宽,文征明,唐演等书家的茶诗佳作书法作品传世。
在清有“扬州八怪”为代表,他们大都是文人出生,在文字、绘画、书法、金石等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在“八怪”中,多好茶之人,茶成为他们诗咏之对象,真可谓爱之不足,咏之,咏之不足,书之,对茶嗜迷至级。
四、刻帖流芳
碑帖,即石刻拓帖。在中国历史上,著茶书,对茶学、茶艺、茶事深有研究的书法家,蔡襄是第一人。蔡襄不仅书法佳,文章又清逸粹美,诗亦凛然有意。因从小生长在茶叶产地福建,故深知茶事,又任福建转运使,经营过福建建安东北的北苑茶园,并亲自将北苑茶园原有的“大龙凤团茶”改制为“小龙凤团茶”,致使“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蔡襄于宋皇祐年间著《茶录》一书,对茶的色、香、味,茶的制造、贮藏、品饮及烹茶用水,茶具的选择与使用都有独到见解。《茶录》是继陆羽《茶经》后影响最大,最有价值的茶艺著作,同时,也是一件稀世墨宝。《茶录》问世后,抄本很多,而古香斋藏宋拓本(上海博物院藏),笔姿挺秀,神采焕发,为蔡襄书小楷精品。蔡襄于病逝前三年对流传于世的《茶录》进行修订,镌刻于帖石之上。《茶录》文章,风格清新,字句简朴,足见其对先帝的缅怀之情和一生对茶学研究的心血熔铸于笔墨之中,所以人称“重君谟者,不能不重于是录”。
明徐谓是一位在绘画、书法、戏剧方面都做出杰出贡献而为世人所难及的旷世之才。他被世人称为“国士之目”的奇才。而徐谓亦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可见其对自己的书法颇为自负。其行书《煎茶七类帖》当是徐谓集茶情与书法艺术为一体的珍贵墨宝(此帖石现陈列于上虞县曹娥碑廊)。
徐谓的书法,最引人注目的是草书,其舞蛇走虺、跳腾纵跃的狂气,确有不可一世之概,震慑当时和后世学书者。细观《煎茶七类》行书,字迹挺劲而腴润,圆浑而沉着,带有明显的米芾笔意,字体大小经营参差奇崛,潇洒飘逸,不拘法度,一派“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神态,而其间意气之变化,并间以锋梢溢出之用笔。
煎茶七类。
一、人品。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领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鱼虾麋鹿之俦。
二、品泉。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并贵汲多,又贵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贮陈,味减鲜冽。
三、烹点。烹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浡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候汤茗相浃却复满注。顷间,云脚渐开,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盖古茶用碾屑团饼,味则易出,今叶茶是尚,骤则味亏,过熟则味昏底滞。
四、尝茶。先涤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萦,设杂以他果,香、味俱夺。
五、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
六、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七、茶勋。除烦雪滞,涤醒破疾,谭渴书倦,此际策勋,不减凌烟。是七类乃卢同作也,中伙甚疾,余忙书,稍改定之。时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书于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园。
此行书为徐谓病逝前一年即七十二岁所作,现在我们已很难想象,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作此《煎茶七类》,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对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而思不尽、语不断、笔不停直至生命结束,这份历史文化艺术遗产之珍品的份量实在太重了,作品的每一点,每一划分明不是墨,而是艺术家的灵魂和血泪。
“茶入口,墨入目”,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两者永远地联结了起来。
上朔唐、宋、元、明、清绵延一千多年遗留下来与茶有关的书法艺术作品,只是我们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尽管如此,作为历史遗存,它是中国茶文发展史最值得信任的实物见证,体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品茶习俗的概貌、制茶方法的演变,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唐人品饮的精细,宋人品饮的豪放、元人品饮的潇洒、明清文人品饮的飘逸,而其中隐含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古人审美情趣标准和艺术特色内涵,又是那样令人遐想不尽,让人回味无穷。
墨韵茶香—永远发扬光大
书法—即书写人生,书写人生情感与趣事。
品茶—即品味人生,品味人生情感与趣事。
在此,我们品读了这些历史文化艺术中有关茶的书法艺术佳作的冰山一角,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在历史文化艺术的进程中,书法与茶文化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伟大精神,书法与茶的共同审美理想,共同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
墨韵茶香,中华民族书法与茶的文化艺术—永远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