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青春献给考古,人生筑梦首师——第八届青春榜样 秦昱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10 15:56:59
秦昱,男,汉族,共青团员,历史学院2014级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他积极投身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热爱所学专业,努力将所学专业与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创办我校首个学生考古社团——青年考古人学社。主持负责2015年-2016年两届“首都师范大学‘从考古资源到文化遗产—丝绸之路考古研学’考察实践活动”,广受校内外各界人士好评。带领青年考古人学社在校内外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多次承办我校高规格学术会议与活动,收获颇多好评。曾获:2015年-2016年度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公众考古组);2016年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百强团队(北京市);2016年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领队);2015年、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2014-2015年度首都师范大学新生培育奖学金,2015-2016社会实践奖学金。
 
酷热里,社会实践行古道
 
2015年,由秦昱发起开创的首都师范大学青年考古人学社于北京成立。成立大会还邀请到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大学的考古文博社团相关负责人,面对他们,第一任社长秦昱放出豪言,要将青年考古人学社打造成为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活动的品牌社团,在北京林立的高校中,谋求首都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社团事业的一席之地。很快,他就开始为他的豪言而做出努力。
 
2015年8月,首届首都师范大学“从考古资源到文化遗产”——丝绸之路考古研学考察团启程。此次行程历时12天,跨越豫陕甘青四省上千公里,考察参观几十处考古遗址与博物馆。全程参与组织、随行、收尾的秦昱,第一次感受到了考古学的独特魅力,第一次被考古遗址撼动了整个内心世界。
 
在11月3日的首师大暑期社会实践汇报会上,面对着众多师生,他动情地讲到:“未来,中国文化遗产应该走向何处,如同一阵迷雾,我们期待一阵风,一场雨。考古盛衰,文化兴亡,我辈之责!”被学校党委副书记缪劲翔称赞是“走入大漠深处的孩子”的他,在这一年,默默在心底刻下了对于考古的热爱,暗自下定决心要将中国考古学事业视作自己一生的追求。
 
2016年8月,在经历了数月的准备与等待之后,秦昱为他的团队争取到了“2016年对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专项行动百强团队”的荣誉与称号。这一次,在各方的期待中他再次出发,横跨甘青宁三省两千多公里。在紧张而又奔波的10天中,秦昱不断思考着如何将这一次的考察成果作为以后公众考古推广的第一手资料。在11月17日的暑期社会实践汇报会上,面对着市领导、校领导与一众师生,他决定不再讲故事、不再讲辛酸感悟,他把汇报会变成了一场公众考古的宣讲会,把自己变成一扇窗,为他们传递着古代世界的丝缕信息。
 
秦昱带领的青年考古人学社在那一年成为了北京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获了2015-2016年度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公众考古组)。在2017年,成立仅仅两年的青年考古人学社在全校百余社团中脱颖而出,成为首都师范大学“十佳社团”。
 
田野间,泥土之下觅人生
 
在秦昱自己的叙述中,他始终认为考古是来自于田野中的,他自己也应该属于田野。他说他喜欢那种坐在土堆上被油菜花包围的感觉,热爱用自己的双手为中国史前历史拨开迷雾的过程。几年下来,他在田野中生活,在田野中成长。
 
2015年7月,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院西山文物整理基地,文物资料整理研究,历时一个月。
 
2016年10月-12月,山东省章丘市宁家埠村,为配合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的抢救性田野发掘工作,历时二个月。
 
2017年4月-6月,河南驻马店市谢老庄村,为开展河南地区裴李岗文化时期舞阳贾湖及其周边遗址的研究工作而进行的主动发掘项目,历时二个月。
 
……
 
在经历了田野考古之后,秦昱展现出了更为成熟的气质。然而,这份成熟,却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内心蜕变。
 
11月份的山东,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的高速路旁,秦昱还在为老师严厉的批评而愤懑懊悔不已,漫天雪花只是无声息地飘落。连日来高强度的野外作业与恶劣的野外环境,都给这个刚刚20岁的年轻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一度想要过放弃,甚至在某一刻认为自己对考古可能并没有想象中般的热爱……
 
终于,那一年的田野发掘结束了,他回到了北京的校园之中。但是却从几百公里之外的田野工作工地得到消息,他曾经为之挥洒的遗址遗迹已经被施工作业机械灰飞烟灭,彻底地扫进了被人遗忘的垃圾堆。抑制不住的秦昱,在那一刻失声痛哭。摧毁,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消失,意味着永远的不在。那一晚,他问:
 
“老师啊,咱们做抢救性发掘的意义是什么啊!!”
 
“在明知被破坏的结果前提下,在破坏前把重要遗存抢救出来,我们已经尽力了。”
 
“嗯,是啊,我们尽力了……”
 
“所以,必须尽我们所能处理好现场,记录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之前一直不在意,甚至还有些烦,但这一刻好后悔,如果可以,我好希望能倒回去,做的好一点再好一点……”
 
“考古发掘不是实验,不能重复;人生也一样,只有这一次,没有下一次…”
 
2016年山东章丘宁家埠成为了秦昱人生的转折之地,有的人在这里看到了自己与考古的未来,有的人在此之后却要转投他业。无论他人怎样,秦昱在这一年为自己写下了“热爱考古,是一份沉重的感情”,以此不断的审视自己的内心。经此之后的2017年河南谢老庄,他似乎更加游刃有余,成为该考古项目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临时执行负责人,他更加明白考古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份常人难以企及的成长。
 
如今的秦昱,已被保送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继续攻读考古学。从田野中回归的他更希望是将从田野中带回来的那份感悟灌注入青年考古人学社,使它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一枚种子,在不断地传承中延续老一辈学社人奋发担当的精神,让它成为一面旗帜,一根标杆。
 
而秦昱则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在考古科研学术上,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的主持负责人,他希望能够在学术的道路上提升自己,在首师大这片熟悉的沃土上静待自己的梦想开花结果。
 
师长评价
 
从大一到大四,作为考古学专业授课最多的教师之一,我一路见证着一名青年考古学生——秦昱的点滴成长:上课最爱问问题,有热情,有行动,在学习考古的路上一路奔跑;被我批评最多,彷徨过,但从未放弃,契而不舍,不忘初心。从参与丝路考古研学,创办青年考古人学社,到参加考古发掘与整理,主持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他一步一个脚印,屡有收获,执着前行。
 
我愿意推荐他参评,期待看到更多像秦昱一样的年轻人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