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房伟新书《王小波传》发布会在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海淀店)顺利举行,房伟与三位嘉宾文珍、刘大先、崔柯共同为读者分享了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向现场读者分享了王小波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
谈及王小波本人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房伟表示:平心而论,王小波的文字表达在中国当代文坛,不能算是最好的,却是最独特的。我们看到了他的小说拉杂冗长、结构和语言过于西化、后期小说变得模式化等问题,但谁都不能否认,王小波对中国现实和文化的理解是真诚而深刻的。说王小波深刻,是说他洞穿了中国现实话语迷雾重重背后的把戏,在悖论性体验之上,拥有了高蹈流走的气魄和超越性的眼光。说他真诚,则是指他拥有精英知识分子的科学理性和说真话、讲常识的勇气,又指他对底层和草根的尊重。王小波在表达的态度上,值得后来的创作者学习。
活动嘉宾文珍、刘大先、崔柯,通过各自表达对王小波的认识与对王小波作品的感受,对房伟《王小波传》赞不绝口。文珍表示看过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还包括他早期的《绿毛水怪》等,总体来说,小说方面看的比杂文方面要多。有很多人比较喜欢王小波的杂文。不止一个文学爱好者和文珍说。但文珍恰恰是王小波的小说的爱好者。觉得王小波小说中那种天马行空的东西更能打动她。后来看到房伟老师这本《王小波传》,才发现王小波小说里那种天马行空的东西是王小波本人的人生经历的组合。很多天马行空的东西都来自于少年时代以及插队的时候的经历。对于文珍来说阅读这本《王小波传》是一个非常愉悦地印证的过程,很多关于王小波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如何产生的,都在房伟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个答案。
为什么要为王小波作传?
现场有读者提问:“王小波的作品一开始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您是如何想到要为他作传的?”房伟告诉读者:给当代作家写传记是一件蛮难的事情,因为自己的主业是做当代文学研究,大多数人觉得这行当很容易,但是进去之后,发现难度是很大的,包括各种各样的问题。中途也遇到过想打退堂鼓的时候。但最终还是自己咬牙坚持了。
当时房伟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就在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租了一个地下室。只要山东那边有课,就回去上课。上完课就回到北京住在地下室里面。然后进行采访,采访对象包括王小波的亲人、对象、他所有的朋友,以及他的相关资料。后来在美国、香港、台湾,陆续又找到很多珍贵材料。尤其是在2016年去台湾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在这期间又找到了很多王小波和台湾之间的资料。在这一版新版的《王小波传》中就有所收录。还收录了在这四年期间,后续又做的一些采访。主要是集中在王小波80年代末90年代初回国之后。这一段时间很重要,尤其是关于90年代的那一部分。
做一个传记,要有一个严肃的“八卦主义”精神。要严肃,也要有趣味的东西在里面。那么这个书其实比第一版已经增加了将近5-6万字,现在大家看到的版本将近有30万字。房伟表示,虽然做完了,但是感觉自己还是有很多遗憾。还是有很多的不满足。关于王小波这个话题会持续地研究下去。感觉自己虽然还是做得不好。但是,已经感受到王小波的文字、精神已经成为了个人的精神的一部分。不仅激励了自己,而且使自己在对他的研究方面,更加细化。至于这本书做得到底好不好,就需要靠各位读者来探讨了。
从吴义勤为《王小波传》一书所作的序中你可以看到最真实的房伟。吴义勤老师在序中说,房伟的《王小波传》,给我们提供了理解王小波的一条不同路径。这本传记通过大量采访、回忆、论述等资料,加上作者的独特心得,描述了当代最有争议性、最富才情的作家王小波的一生。该书有文化传记的宏观视野,以“革命北京”到“后革命北京”的时空过渡为背景,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的资料和别致的视角,全面展示了王小波的生命细节、文学特异性、精神成长历程,及他与中国当代文化史的隐秘联系。作者以极具眼光的“叙事角度”,呈现了王小波“特立独行”的养成史。
《王小波传》一书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本书通过大量的采访、回忆、论述等资料,加上作者对于王小波研究的独特心得与感受,以通俗的语言描述了当代最有争议性、最富才情的作家之一王小波的一生。作者不回避王小波生前的落魄,探幽烛微,在对细节的观照和王氏精神高度的把握中,力争还原一个走下神坛的王小波。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