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雕花不凋——中国传统木雕花板风物展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09 15:36:47
中国美术学院王昕老师个人藏品展---《雕花不凋---中国传统木雕花板风物展》于杭州中国湿地博物馆开幕。
 
展期:2018年4月1日-2018年5月15日。
 
王昕,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现为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师,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王昕老师致力于传统木雕花板的收藏、研究、活化,循究民间生活美学,探寻民俗木雕的活化设计之路。
 
2016年10月29日,王昕老师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出其个人藏品,即《雕花循梦--南方传统木雕花板艺术展》,这次在杭州中国湿地博物馆,他再一次展出其个人藏品。
 
2018年4月1日-2018年5月15日,“雕花不凋”中国传统木雕花板风物展在中国湿地博物馆开幕,一件件来自中国各地的木雕花板,娓娓道来一段尘封许久的民俗生活故事。
 
本次展览共展出木雕花板、拓片及文创衍生品300余件,均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昕老师的收藏、创作与设计。
 
木雕花板简称“花板”,它在中国传统建筑、家具、陈设中,是一种用来插嵌和加固的构件。说来陌生,实则不然,或许你在外婆家里的雕花床上就见过它。但你可知,这样一个小小的木雕构件,竟然有丰富繁多的功能种类、装饰风格和精神语义,它们被用在生活环境和道具的不同位置,成为反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明清木雕不仅是古建中的装饰品,它作为中国建筑上最浪漫的细节,它是能夠独立存在的完整艺术品。它广采博取自成一格。它吸取了版画、戏曲、绘画、印章等艺术精华,将各派艺术精华沉淀于木雕中。
 
《国家宝藏》节目里,曾提及“世界上最豪华的轿子”——清末民初朱金木雕宁波花轿。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这里面一道道精致绝伦的雕刻工艺以及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
 
这是一种正在褪色的生活美学,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情感诉求。
 
展览分为祥瑞百灵、世风民俗、戏文典故、志趣情怀、印象活化五个篇章。
 
这些久经风雨的花板实物和王昕老师的木雕拓印创作,在展览中一一呈现。
 
浏览这些明清至民国时期不同地域的老花板,就像穿越一段段历史,展开一场地缘民俗文化之旅。
 
闺中女子要出嫁了,嫁妆里雕花大床的花板上刻满花鸟瑞兽,寓意幸福祥瑞和早生贵子;
 
地方流行的戏文典故,当地的工匠就把故事活灵活现地雕刻在花板上,弘扬传统道德中的真、善、美;
 
还有那些古代的文艺青年们,热衷品赏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风雅之物,他们的浪漫与哲思在木雕花板中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看起来离我们远去的老物件和老工艺,正在以新的艺术形式寻求活化。
 
与这些老木雕花板静静地对视,默默地对话,一定会引起人层层叠叠的感触与反思。从前的人们,连一块小小的花板,也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做出精心的设计,投入诸多道工序,再慢慢地赏用,用上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看着它们,就好像亲睹了上百年的历史,有生活,有情怀,也有故事。
 
木心先生有一首《从前慢》,道出了从前的生活美学真谛:“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王昕老师运用古老的手工复制技艺——传拓技术,创新地呈现木雕花板上的万象风情,并通过设计将老花板的图案和寓意提炼到丝巾、笔记本等文创产品中,可谓充满文艺情怀的旧物复兴。
 
古代工匠们在木头上,增减得体,线条流畅,各类题材木雕,独立成画,给观者以美的熏陶和启迪。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无论是在遥远的过去,还是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都体现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追求精神净化的一种象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护好木雕花板,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它是祖先赐予我们的一笔物质和精神财富。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