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举行“知行合一——走进王守仁”主题晨会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09 14:17:17
2018年4月8日,我校师生齐聚在操场,举行每周一次的主题晨会。本次晨会主题为“知行合一——走进王守仁”,本次晨会由初一3班主持,班主任张斌斌老师。
 
王守仁自幼立志作圣贤,少时博览群书,曾涉猎儒释道三家,进入仕途后因仗义执言为权宦刘瑾所害,左迁龙场。也就是在龙场,王守仁顿悟天地大道,创立了王门心学,他的名字也得以与孔子朱子并列,成为千古圣贤。初一(3)班的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有关王守仁先生的歌曲。这首简短而有韵的歌曲,让同学们了解了王阳明的一生履历以及他的王门心学。
 
黄玉峰校长作了题为“选择友善——让心灵充满灿烂的阳光”的发言。现全文发布如下。
 
选择友善,此心光明
 
同学们,老师们!上午好!
 
王阳明的心学有三大支柱,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者互相支撑,缺一不可。
 
今天我从知行合一谈起。
 
孔子在开学典礼上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知行的关系。学是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习是实践,是践行。
 
那么,“知行合一”的内涵是什么?
 
要明白“知行合一”,先得了解“心即理”。何为“心即理”?这个理是天理,这个心,是良知。朱熹说,宇宙中有个至高至善的天理。就像道德领域的万有引力定律,只要照天理去做,就能成为圣人。
 
可天理到哪里去找?朱熹没说清,只说是格物。王阳明说清了,他说:心就是理,天理在我心中。每人都有,伴你一生。这就是他的“心学”。心学的另一位祖师爷陆象山说得更干脆,只用了四个字:“自作主张”。
 
何为善?何为恶?善恶的标准,不是别人说了算,不是老师说了算,不是领导说了算,是我的心说了算!
 
王阳明说,人的内心“良知”要和天理,合而为一。良知是一面镜子一杆秤,分得清是非善恶。俗话说“人人心里有一杆秤”,做事“要凭天理良心”。
 
文革中人们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说那是禁锢人的自由。这是无知曲解。
 
食色性也,是人的正当需求,既是良心,又是天理。“存天理”,就是保护人的正当需求,包括对自由的渴望。“灭人欲”是指超出基本需求的不正当的欲望,如贪欲,淫欲、权欲等!这在佛教里称为三毒,即:贪、嗔、痴。有现在的话说,就是贪心、愤怒、斗争和愚昧。贪、嗔、痴,是反天理反良知的!
 
王阳明说良知藏在内心深处。被遮蔽了,被丢弃了,要把它找回来,然后听从心的召唤,化为行动。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这叫“知行合一”。
 
同学们老师们,内心的不同决定了眼中世界的不同。在同一片蓝天下,未必同享一个世界。不同人的世界是通过不同的心灵构建起来的。心灵光明,世界光明;心灵灰暗,世界怎会光明?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就是心的力量。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举个例子。对待朋友、同学、同事,有人说,他对我好,我对他好。他对我不好,我也对他不好。你让我不顺眼,我就以眼还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说得振振有词。这当然是他自己的选择,他选择了怨恨。
 
但也可以有另一种选择,选择不知不愠,选择宽容。
 
胡适被鲁迅骂了十多年,胡适一句也不回,反而担心他对自己有伤害。鲁迅死了,胡适帮许广平出版鲁迅全集。苏东坡被好朋友章惇一次次迫害,苏东坡不记恨,章惇落魄时,反而写信安慰他。这是内心强大的表现!正因为宽容,胡适和苏轼内心充满阳光,活得有滋,有味,有尊严。
 
君子和而不同,同学同事上下级之间总会有差异,那就更应该理解,宽容,团结和支持,这才叫大气!当然这与服从安排,遵守纪律,严格要求,并不矛盾。
 
复旦五浦汇讲人生教育,就是希望各位选择友爱,选择宽容,选择刻苦学习,选择终身幸福。幸福是什么?就是内心的阳光灿烂。
 
阳明先生临终时,自豪地说了四个字:“此心光明”!这是自我评价,意思是我做到了致良知,我做到了“知行合一”,我此生无憾。巧得很,东坡先生临终前,也深情地说了四个字:“此生不恶!”!“此心光明”与“此生不恶”异曲同工!
 
同学们,老师们,今天我讲“心学”,是希望我们互相勉励,知行双修。我们提倡“君子养成”就是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工夫。
 
这是复旦五浦汇的校风,我们要成为“独立、善良、智慧、美丽”的人,我们提倡做个君子,是我们内心的需要,是天理。
 
这就是“人生教育,君子养成”的真谛,我愿与同学们老师们共勉之。
 
谢谢大家!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