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于中国美术馆举办。
1928年,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诞生,同时也拉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序幕。从建校伊始仅30多名教职员、56名注册学生的国立艺术院,发展到如今逾万名师生,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四大校区的中国美术学院。90年深耕带来的不仅是扩大的规模,更是以四万五千师生的追求缀成的三面猎猎飘扬的旗帜:
“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
将句首拈出,正是学院的校名,也即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展的学院90周年纪念大展主题——“中国·美术·学院”。
这个遍布中国美术馆一层所有展厅的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中撷取了15个案例,以这些案例来呈现这三面旗帜的内涵,展示先锋、现场和宣言的力量。展现中国美术学院的文化坐标、教育理念和艺术成就,探讨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创生机制与动力机制,叩问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发展路径。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美院有90年的践行,四万五千师生的追求,遂成中国艺术的先锋之举、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这样三面面面飘扬的旗帜。我们将其中的头一个词编织成“中国美术学院”,这正是大家的标题,也是大展的主题,我们在学院教学延创的现状中汲取和谋划十五个案例,用这些案例来展示这三面旗帜的内涵,揭示这种先锋、现场和宣言和力量。
十五案中,既有突出文化自信育新人的名师群体形象,又有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场案例。既有高举人民旗帜制精品的代表力作,又有秉持东方精神、树高峰的新气象!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中国美术学院90年历史,有“五个一”:做起一批德高望重,在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家;诞生了一批在中国现代史上金鼎之作;产生了一批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名师大家、美术教育家;一条清晰的对美的审美价值的创造;开拓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学院教学之路。
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在开幕式上发言,中国美术学院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这90年是跟中国民族的理想和梦想紧紧结合在一起,用艰苦卓绝努力走过来的。正像这个展览所标示的三个词,第一是中国、第二是美术、第三是学院。这三个层面都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国美院的师生在这90年历程当中的理想和梦想。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有了更加大踏步的发展,扩建了象山校区,现在又在新建一个新的校区,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学术水准、这样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学生学科完备性在现在全世界的美术教育领域当中毫无疑问已经是世界一流美术学院!
这次展览,以中国美术学院校民为题,展现学院90年来,以中国为文化坐标,以美术为志业,以学院为根基的艺术追求、教育理念和学术成果,是中国美术学院90年发展历程的精彩呈现。
中国美术学院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九十年前,蔡元培先生在新文化的激越浪潮中创办国立艺术院,志存高远。九十年过去,历史车轮驶入新世纪,迎来的是一个迅疾变幻、多元复杂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深刻影响并催生学习革命、教育变革与艺术迭代,文化艺术创造与高等艺术教育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全球高等艺术院校也都面临着发展变革的转机和契机。
面对时代的变革与发展的洪流,艺术教育应当坚守什么、如何前行,艺术家们应当担负怎样的责任,这是无可回避的时代命题和历史课题。这也是中国美术学院举办校庆系列活动的核心所在。
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美术学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聚焦东方之学,构建国美模式。“汉字无疆”,聚焦蔡元培先生1928年4月9日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时的演说词,通过书法、新媒体、平面设计、动态海报、字体设计等不同媒介方式,对其进行重构。“无疆”呈现出双重意义,一是打破了传统与现代艺术媒介的界限,二是兼具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视觉代码的内涵。“东方丝竹”围绕东方人的生活方式,采用丝、竹之材料,设计的独具东方体验的衣饰和器物。90年前的图案学,已经演化为今日探寻东方文化本源、回应制造业和时尚产业发展需求的东方设计学体系。当面对展厅中的茶具、家具、器皿、丝绸、服饰,我们身体和记忆中的文化基因与面对未来的起居与审美生活被勾连起来,一种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方式正呈现在我们面前。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