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末举办的第四季第三期的超颗粒现场对话活动中。作为第四季的最后一期讲座,在此之前我们有涉及到艺术与科技,胶片与黑白影像等主题的活动,本期将作为之前一系列艺术摄影讲座的总结之讲,在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伸摄影在中国当代影像中的发展。本次活动我们邀请的嘉宾是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研究生导师王川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王春辰教授。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思绪,同时又可以映射出整个时代大的背景,所以说由摄影窥见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人文根基,则是再恰当不过了,本周末让我们一起跟随两位老师,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来给大家讲述中国当代摄影的另一面。
王春辰:摄影在当今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即时性产物,更是一种艺术家主观创作的有效方式。我们对摄影的理解越多,使用起来就越有效,也越主动。摄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已经广泛的进入到艺术创作中。数字化的创作就是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去创造。
越来越新的技术手段应用在艺术上,到底算不算是艺术创新?在如今,凡是能够创造出来且不曾发生并具有实验性的都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创作。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艺术应该开放一点,再大胆一点,哪怕当下看不懂的东西,都要敢于去尝试,这样才会出现新的艺术。
这是台湾李小静的作品。这批作品使用了最早的photoshop技术手段来完成,如今photoshop已经升级到这么新的版本,放到现在这个时代里,任何人都可以完成,但是同样的技术为什么你没有做,所以技术手段并不是制约人的借口,关键是你能不能想到。
这幅作品展示的是一座通天塔,它有着德国古典绘画的装饰结构,画面中的房子则是现代的城市建筑,看起来像古代和现代的结合。在某种意义里,艺术家为当今的艺术创造了新的伟大作品。这些都需要去给予肯定。它的意义在于创造,并对其加以新的规定,结合当下的语境和社会背景,让它成为现今有效的艺术作品。
随着摄影的发展,又出现了一系列无表情的景观摄影,那么什么是无表情美学?它的概念是指我们把生活里的大场面或极具社会意义和内涵的景物拍摄成无表情的作品。这时候作品意义在于你在观察完周遭事物后加入其中的情感,利用它去发泄自身情绪形成特有语言和观点。
这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作品里的场面非常庞大,细微毕现,非常清晰。照片里展示的不仅仅是社会的繁华,还包括整个社会体系里的金融活动所包含的所有环节都与纽约证券交易所息息相关,就像蝴蝶效应一样,我们身边的任何事情都有着相互的关联,已经发生过的所有的经济危机,或者世界的运转都跟它脱不开干系。可以从这个作品中看到一个时代生龙活虎的经济产业链。
德国摄影师托马斯拍摄的人像也是如此,他以人的表情结构反映人的身份和内心世界,这些人都表现出当今一代人的状态,这一类的摄影师他们的创作方法非常简单,行走在街上去询问别人能否允许被拍摄,总有人同意,最后记录下的人组成了这样的作品。但是总是能够从这种简单的人像表面上窥探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然摆拍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也是作者有意为之,摄影艺术都是有其目的和观点的行为。
通过这组跨越了几十年的作品。我们看到人的年龄变化,气质变化,有的人离开,有的人逝去。岁月如梭,生死只在一念之间。由这么多年的故事积攒堆砌起来的作品,这里面我们可以做大量的文本调研,这也是这件作品的意义所在。
这组照片拍摄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家庭,将不同的家庭内的生活物品拿出来摆拍。这些家庭有长江,郑州一带的,东北和南方的,还有北京一些等待拆迁的家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面貌。大部分普通人的家中摆设都有电视机,这也可能是我们本民族的一种特征,国民不爱读书学习,只去看一些愚昧洗脑的电视节目。通过这组照片我们也会看到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子。
行为艺术也是当代影像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型。这类艺术的可能性和潜在性都很高,数量也很可观,但在当今社会中它的有效性不高,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影响力仍没有其他艺术门类强势,不是因为做行为艺术的艺术家不够多,而是因为真心去做与中国社会问题相关的作品太少。
比如何成瑶的表演,为了纪念自己的身份,消除痛苦,所以她的行为有很多含义。因为在那个落后年代她的母亲和父亲未婚先孕生下了她,母亲被迫回到老家,整天被人戳脊梁骨,出生后的她一直生活在耻辱中,活在耻辱的世界里。于是她选择这样的行为去释放内心的压抑,通过自己的行为表演,用既严肃又痛苦的做法来释放多年以来的压抑。
她把自己的裸体和母亲,孩子放在作品里,这需要超越常人的勇气,或者说需要非常大的魄力去释放内心的痛苦并示范给大众。所以这个图像不单单指的是它拍的是什么,更因为它背后真实的故事,其中真实性也是最打动观者的。真实性指的是一个艺术家敢于面对真相哪怕是痛苦,而这种痛苦是我们常人不敢面对的。
张洹的故事描述的是在一个12平米的厕所里,身上涂满蜂蜜吸引苍蝇趴在自己的身上。去忍受一种不可忍受的境遇,也象征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传递人世间忍无可忍的环境。让那些在现实当中迷失自我的人,扪心自问自己为何会遭遇这些苦痛。
摄影师随机在大街上找人,讲述一个拍摄规则,即让被拍摄者随机想一个动作,并为其记录下来。第一张展示是一对情侣,两人想到一起躺在地上这样的动作。第二张是办公室里的一个人,自己把办公桌上所有的文具弄到自己的脸上,好像雕塑一般;下一张的作品里的人好像没有脑袋,他站在街上低下头,造成的错觉导致没人知道他真实的样貌;还有那张母女俩穿着一个连体上衣的照片,借此来表达母女连心,情同手足。
王川:在创作之前,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概念,这件作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作为实践者,在思路上需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在何种艺术环境下去形成最终的作品,而且这个作品一定是属于这个人的。
对每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不断地校正自己的方向,确认自己所处的位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走进更高的层次。
上面这副灯箱作品创作于2016年,它采用的技术较多,包括现在的数字图像采集技术来获得背景上的全景图,再通过文献整理和文献查阅,去收集有关遵义会议的所有的历史事件,使用到手绘是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历史图像无法达到使用要求,以及图像质量,所以绘画手段对我而言是就变成了一种艺术创作的可选手段。
当下以PS为代表的所有的图像处理软件都有最基本的逻辑——消除像素。包括数字相机,扫描仪,显示器,软件等等,它们的本质都是对产品的终极推广,都可以做得像胶片一样好,甚至可以超越胶片效果。
昔日大师的作品让胶片粗颗粒有了很高的身份,粗的有理又有格调。我猜想像素化的照片相当于模拟时代的粗颗粒。这种作品应该可以被人欣赏,被人推崇。而推崇粗颗粒,会在还未深入研究像素之前就开始排斥像素化的照片。
在我完成技术手段的探索以后,发现了有意思的事。创作出来的图像存在被计算出来的横平竖直的结构线,由于它的归纳算法导致视觉上呈现出笔刷般绘画的味道。这是一种朦胧,模糊混沌的感觉,这两种视觉特质的共存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我们总要面对选择。创作对象,主题,包括面对自己。在经过选择之后,燕京八景是我第一个真正的着力点。因为燕京八景同时具备了现实和历史之间戏剧性的冲突和反差。这种特质符合像素化图像的视觉特质。于是就产生了这组作品。在未来的创作中发现自己的创作总是和历史有关,在找到不同的对应面之后,我意识到还有更多的事值得我去做。
创作者都会呈现出一种状态:当你长期围绕着某个主题进行创作,无论你的工作有多分散,只要保证整个思想处在同一条主线上就可以。去年拍的作品跟昨天拍的作品也会有密切的关联。并非只有连续的工作才能产生互相关联的作品。特别是像素画的图像对于这种意象化的、概念化的象征表达,有着它特别的力量。所以这一类作品产量下降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并不会停下探寻的脚步,而是越来越有成功的把握去完成创作。
Q: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想去做有一些深层次目的的作品,比如说进入生活,我来到北京七年了,想用一百张照片记录北京的生活,对北京的印象,我应该怎么去构思或者创作这样一个作品。它不需要很商业,但是我希望再过20年之后看它,对我自己而言也是有价值的东西。
王春辰:其实这就是影像,用手机随时都可以拍,只要你觉得有意义就可以。你不用担心,今天遇见的东西你觉得有意思并拍下来,过上几年,它一定是个记忆。图像是记录个人的一种手段。过去可以做摄影的只是摄影家,今天的图像生产已经不再是那么一小撮儿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拍摄,也不用认为这图像拍的质量不好,或者拍虚了拍抖了,都没关系,可能那样更好。我们只需要为自己的作品寻找到一个说服自己和大众的意义和理由。
王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这个问题当中,艺术不艺术是一件不重要的事。这些图片的意义首先是对于你的意义,其次才是对于别人的。当然了,如果这些图片当中的不仅对你有重要的意义,又触动了别人,那当然更好。但我觉得顺序一定是从自己出发的。
Q:我是学传播学的,研究表明我们的思维是一种文字的思维,但是语言学应该是定型的,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不通过文字去阐释的影像思维和影像语言的存在,比如说我看到一幅作品,我想他要表达什么,但更多的是要用文字去交流去解析。这时候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呈现的问题,怎么去突破这种想法,就觉得他归根结底都是理论的东西。
王春辰:其实不用担心,只是我们太缩手缩脚了。事情本来就是重复的,因为创新是有限的。其实到今天来讲,现代艺术的表现媒介,应该说都是被前人发明的。比方说抽象的东西,别人做过结构主义的东西,那种表现形式,别人都有做过,不用怕形式上的重复,重要的是你要去表达什么新的观点?从这个艺术的形式上来讲,不怕重复。
当图像看一看就明白的时候,你的脑子已经转换成文字,只不过没说出来。但是因为文字是你理解的,就不需要说图文,最终的结果都是理解。如果有时候需要用文字加以说明,看了文字再看图,立刻就明白原来是这样。这就是图画文字关系的重复,这个不要担心。
王川:因为人的欲望是多元化的。你看明白了,看见了这还不够,还得弄清楚了,还得把它吟成诗,变成诗以后还得跟人去传播。人是要多元多层次的被满足。所以人们才会不遗余力地创造媒介,同时又没有办法的被媒介所束缚,所重复。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刚性需求导致。
再者,你算算摄影到现在为止还没180年,这么年轻的东西,没什么可扔的。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重复不断的去印证那些说法,用自己的方式去开拓未知的可能性。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