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享受现代快捷生活的现代人,我们已如此习惯城市生活,对拔地而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24小时便利店、共享单车、智能手机如此习以为常。我们作为鲜活的城市个体参与到城市运作过程中来,但也不知不觉患上了都市人的现代性焦虑。
于是,我们渴望远方。渴望在忙碌之外,将身心投掷于彼处,在48小时时空置换中希冀获得与往常不同的存在体验。我们上路、折返,在路途颠簸之间感受重新反思自身与城市的关系。
但城市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身处城市之中的现代人,我们的欲望与心理结构又是怎样被城市所塑造?
一直以来,思想家们对于城市与人关系的思考从未间断,20世纪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在《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一书中为我们厘清了现代性城市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看不见的城市》中用古人般晦涩的口吻、天马行空的想象描绘了一个极尽浪漫的虚拟城市。作为当代先锋艺术家,萨拉·莫里斯(Sarah Morris)从90年代末期开始便表现出了对于城市命题极高的兴趣。
从1998年的《中城》(Midtown)算起,莫里斯已经以城市为主题创作了十四部影像作品。在这之中,她以非叙事性的方式描绘了在一系列在迅疾改造中逐渐形成的城市。
萨拉·莫里斯的作品中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一部,无疑要数她在十年前拍摄的《北京》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同年,萨拉·莫里斯用影像呈现了这一举世瞩目的城市大型活动背景下的北京。
当时,“鸟巢”体育场拔地而起,一跃成为北京城中万众注目的中心。无论是电视里播出的奥运会上的绚丽画面,还是萨拉·莫里斯拍摄的素材,都在这部作品中揭示了一个不停变化、又循环往复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像包裹“鸟巢”的钢铁外壳,就像包裹这座千年古城的五条环路。
萨拉·莫里斯,《控制塔·阿布扎比》,2017,布面家用光泽涂料,214 x 214 cm
她的绘画中充满了以家用光泽涂料创作的几何构形,它们与世界城市的主题、色块和韵律相呼应。她曾在接受《采访》杂志(Interview)的访问中说过:很多人对我的绘画有一定的误解,我的画不是真正关于建筑的,它们只是利用建筑、利用建筑学的策略。
萨拉·莫里斯,《炼金药·阿布扎比》,2017,布面家用光泽涂料,214 x 214 cm
2018年3月24日,这位一直用多媒介途径将各个城市折叠、展开,利用建筑、大型活动等试图看清在这巨大城市系统里每一个齿轮的轮廓的艺术家,将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办名为“萨拉·莫里斯:奥德赛”展览。
萨拉·莫里斯:奥德赛
2 0 1 8.3.2 4–2 0 1 8.6.1 7
U C C A大展厅
本次展览是萨拉·莫里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完整展出全部影像作品。影片被呈现于一组为展览特别设计的空间之中,这些空间贯穿原为工厂厂房的UCCA大展厅;一系列巨幅墙上绘画作品则为影像提供整体背景。展览适逢萨拉·莫里斯在其家乡纽约城拍摄的首部作品《中城》(1998)诞生二十周年,距其于2008年奥运会期间获得奥委会的特殊准许拍摄纪录片《北京》也正好十年。莫里斯的这些影像作品在整体上捕捉并呈现了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间经济与地缘政治方面产生的巨大转变
关于艺术家
萨拉·莫里斯1967年出生于英国,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其作品曾于芬兰埃斯波现代艺术博物馆(2017)、奥地利维也纳美术馆(2016)、比利时鲁汶M博物馆(2015)、德国不莱梅美术馆(201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卫克斯那艺术中心(哥伦布,2012)、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艺术品收藏馆(杜塞尔多夫,2010)、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2009)、意大利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2009)、德国伦巴赫之家市立博物馆(慕尼黑,2008)、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巴塞尔,2008)、荷兰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鹿特丹,2006)、奥地利格拉茨现代美术馆(2005)、巴黎东京宫(2005)、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2005)、哥本哈根艺术协会(2004)、汉堡车站美术馆(柏林,2001)、苏黎世艺术博物馆(2000)、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1999)等艺术机构展出;她也参加了圣保罗双年展(2002)和泰特三年展(2003)。其作品也被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新汉堡车站美术馆(柏林)、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泰特现代艺术馆等机构收藏。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