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郑贺强老师是先认识他画的公鸡开始的,那是十来年前,在益津画院搞的一次书画展上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他画的鸡色泽鲜明、精力充沛、笔精墨妙、凝重浑厚、丰茂拙扑,在造型上更见创新,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后来经过霸州宣传部于建成老兄的引荐,我与郑贺强老师逐渐从相识到相知,并对于他的书画之路有所了解。郑老师出生在霸州北杨庄村,自幼钟情于书画艺术,改革开放后,郑老师在北杨庄村的公路边建起了自己的书画工作室,取名“万泉阁”,以裱画卖画为生。2008年,在北京的一次募捐拍卖会上,郑贺强老师捐献的一副百米长卷《百鸡图》,以46万元的价格被国内书画爱好者收藏,该笔善款郑老师全部捐给汶川地震的灾区,向世人展示了咱霸州人的高尚情操
大家都知道“鸡”在中国民间素有“大吉大利”之说,“鸡”与“吉祥”的“吉”谐音,所以鸡也是吉祥之物,郑老师用象征吉祥的鸡来歌颂美好生活、寄托心中理想。他对鸡有种特别的情愫,并表现在自己的写意作品中。他悉心观察其饮啄走动,将其神态烂熟于心,故动笔前已胸有成竹,落墨时一气呵成,自然酣畅、富有生气,极尽变化,颇有意趣。看他画的雄鸡或卧或立,形象不俗,那冠红颈白,黑羽黄爪,眼睛炯炯有神,姿态威武、神采飞扬。
郑贺强老师画鸡,既重视整体形象的塑造,更重视其眼神的刻画。他笔下的鸡,之所以充满精气神,与他在鸡的眼神上狠下功夫是分不开的。同时他对鸡爪的刻画也十分到位。这应了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经验。齐白石说:“画鸟的神气在于眼睛,是否生动在于嘴爪,至于形式、姿态、羽毛颜色是比较次要的。”在绘画过程中郑老师笔墨简练纵逸,设色浓艳且恰到好处,使画面蓬勃着积极向上、喜悦锐敏的意趣
在研习和创作过程中,他追求“笔墨当随时代”境界,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凭着自己对时代脉搏的有效把握和创作体会,注入当代人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深层感悟,遂造就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貌,言简意赅,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雄肆坚韧,气局开阔,浑厚清新,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可谓是雅俗共赏,自成一家。
中国历史上曾把鸡称为“德禽”,因为鸡有五德,即《韩诗外传》上说的,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鸡是咱们人类喜爱的动物,它寄托了人们的理想、祝愿与好恶。郑贺强老师的鸡,早已被人格化了,因心造境,他不是画鸡本身,而是通过与鸡的对话,把自己感受到的某种心情表达出来。他笔下的一只只大鸡,有的是大公鸡,居高雄立,威风凛凛,爪子锋利地扎在石头上,宣泄着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有的是母鸡,或许还带着两三只小雏鸡,漫步在蕉下林中,嬉戏觅食,充满母性和慈爱。
在创作中郑贺强老师身心和笔下的鸡是融为一体的,正是这样他的每一幅作品才呈现出一种纯真的生气,一种天地间的真气。
年过60的郑老师讲,自己作画并不是为了图名谋利,而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自己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就在自己的画室进行创作。每天都畅游在艺术的海洋,郑贺强老师的生活无疑是充实和快乐的,祝愿在新时代来临的今天,沐浴着新时代的曙光,他的生活和艺术之路像春雨滋润的青草,永远生机勃勃。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