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在世人眼中,是“浪漫”的代名词。那里的人们将生活打造的犹如一道精心烹制的美食,他们尽情享受生活,拒绝被工作束缚;他们细细品味美食,对快餐文化不屑一顾;他们更爱捧着一本书一读就是一整天,而非步履匆匆,甚至忘了欣赏周遭的风景。
初探法国,在静静流淌的塞纳河畔,左岸的诗情画意将法式浪漫演绎得淋漓尽致,从书店、咖啡馆、美术馆,到画家、诗人、哲学家,上百年来,这里成就了诸如大仲马、雨果、莫奈、塞尚等文学家、艺术家;而右岸的厚重历史则见证着法国革命与城市变迁,从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到现代艺术中心,这里写满了诸如腓力二世、路易十四、拿破仑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水位持续上涨的塞纳河
夜晚的巴黎圣母院
塞纳河畔风景
昔日的法兰西是“欧洲文化中心”,而今日的法国是“世界艺术殿堂”。这个始终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文化地位的国家,其浪漫精致“面孔”的背后,其实是由杂糅了古罗马文化的高卢文化、法兰克文化不断演变形成的。
探知法国,应该不仅限于艺术,我们更需要了解她背后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有人说,哪怕你去过再多次法国,都值得再去一次。没错,这趟法兰西之行我们将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重新审视这个文化大国,也许就能慢慢读懂她古老而又深沉的一面。
认真学习的朋友们
左看看,右看看,浸润艺术的世界
历史中的法国
如果说在法国南部至今还残存着一些古罗马遗迹,倒也正常,因为公元前1世纪前后,罗马的高卢人总督恺撒就占领了全部高卢(罗马人对法国当地的称呼),统治达500年之久,那时的政治宗教中心就在如今的南法。那么,在大破坏又大兴建之后的巴黎城内,还能看见古罗马建筑遗迹,那便实属罕见了。
国立中世纪博物馆内部
如今,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最古老地段-拉丁区的国立中世纪博物馆正是由建于公元1到3世纪的吕泰斯-古罗马式公共浴池,和建于13世纪末的克吕尼教士院共同组成的。1843年,法国在此成立国立中世纪博物馆,将发掘出的Saint-Germain-des-Prés柱头和1839年的圣母雕像、原法国古迹博物馆移交的大批古文物和杜索梅拉尔的藏品等万余件文物,陈列在23个展厅中,是了解中世纪艺术的最佳地点。
宗教与建筑中的法国
中世纪的西方,宗教影响遍及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发展而来的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艺术,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看到的教堂建筑,正是宗教精神最直接的表达。在宗教建筑艺术史上,哥特式建筑自公元12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使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深刻影响。
作为哥特式建筑的“故乡”,法国人正是从罗马风格建筑中汲取灵感,在此基础上,将罗马式的圆顶改为直刺苍穹的尖顶,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建筑风格来表达精神和意念更接近上帝的宗教观念。因此,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式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
巴黎圣母院
沙特尔主教堂
圣德尼修道院
我们从最早的哥特式建筑-圣德尼修道院,欣赏到成熟时期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再到被誉为法国四大哥特式建筑之一的沙特尔主教堂,不仅了解了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也感悟了法国人的精神生活。
室外阴冷的天气,掩盖不住教堂里平静而又温暖的精神世界
圣德尼修道院:最早的哥特式建筑
12世纪初,巴黎近郊的圣德尼修道院院长絮热从教堂宝库中闪烁的珠宝和当时广泛被使用的彩色玻璃中得到灵感,认为借着注视华丽的材料或许能够将一般人的精神提升到更能完全注视上帝的高度,因此,他凭借全新的建筑技艺改建了原来的建筑,用玫瑰花窗和尖形交叉骨架感的拱顶让教堂内部沉浸在一片缤纷的光影之中。到13世纪,圣路易掌权期间,这座修道院再次被重新改造,逐渐形成早期的哥特式建筑风貌。
花窗及骨架拱顶
自卡佩王朝时期起,这里就成为了君主制下的法兰西王室陵园。每次战事起,法国国王都要在此求得神佑并请走圣带,以期许神明能够保佑法兰西取得胜利。如今,在修道院地下,共埋葬着38位统治者及21位王后。
巴黎圣母院:古老巴黎的象征
巴黎圣母院无疑是塞纳河畔的一颗明珠。她的魅力不仅来自于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上的重要地位,更多的则来自于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巴黎圣母院》。当我们进入这座古老的教堂建筑时,我们无法不去想那美丽的吉普赛姑娘,还有她身后紧紧跟着的那只羊,也无法忽略卡西莫多敲响的钟声,以及神父那阴郁的身影……正是雨果笔下书写的人性长卷为巴黎圣母院的每一块石头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回到当下,眼前的巴黎圣母院与所有其他中世纪教堂一样,没有沦为被历史抛下的艺术驱壳,而是每天响起钟声,定期举行弥撒,信徒们在祭坛前点燃蜡烛,在忏悔室和上帝对话。它是法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沙特尔主教堂:12世纪的经典杰作
沙特尔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高大的中殿呈现出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无一不堪称经典,是中世纪基督文明的辉煌成就。
现代法国
在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上,有一栋用钢架和管道修建而成的建筑,那可不是被废弃的旧工厂,而是法国著名的现代艺术中心——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被当地人简称为“博堡”。
这里是法国20世纪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地,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并称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起初是由乔治蓬皮杜总统提出的创意,后来由理查德·罗杰斯等知名建筑师于1969年完成。外墙五颜六色的管线和钢铁桁架,有着不同的功能:蓝色是空调排气系统、黄色是电力系统、绿色管道控制水管,在巴黎典雅秀美的古建筑群中,显得格外标新立异,有人戏称它为“市中心的炼油厂”,极具现代艺术气息。
在顶层餐厅用餐欣赏巴黎夜景
也别有一番趣味
餐厅
俯瞰夜色中的巴黎
即便历经战火,即便迎着全球化浪潮,法国文化都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性和厚重感,正如外交部长法比尤斯与菲利佩蒂达成的共识:“唯有文化才能成就法国的伟大。”对于这样一个拥有持久魅力国度,的确值得我们一探再探。
亭颐塞纳河海外课堂2018年7月底启动--法国+西班牙13天
没有艺术的生活像一片荒原!
门店:上海普陀区澳门路168号月星家居一楼亭颐艺术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