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艺术路上 永不言老 ——记道滘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吕智锦

文章来源:固安信息港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3-17 00:35:50
在我镇,我们应该感谢这样一群特殊的文化工作者,他们虽年过古稀却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虽然已经退休回家,但是他们对我镇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在这里我们要跟他们衷心地说声:谢谢
 
吕智锦就是这样的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或许很多人对吕智锦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若说到“吕工”这个名字,相信不少道滘的乡亲父老都比较熟悉。
 
吕工是我镇文广中心的一名工艺美术师。已逾古稀之年的他,银丝爬满头,却精神矍铄、干劲不减,仍退而未休,为我镇文化事业献余热,除了创作不少粤剧曲艺节目外,还为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遗、传播等做了大量工作和贡献,留下了众多宝贵的资料。
 
“以为是开玩笑,没想到一留就是二十多年。”
 
早晨的阳光从玻璃窗照进屋内,在文广中心文化工作室,一位老人正埋头在电脑前,“我在整理资料,今年我就要回广西了,希望将这些年来收集的资料整理好留给道滘保存。”笔者粗略地看了一下,电脑里面资料按种类分有文化、粤剧曲艺、非遗、老照片、文字资料、作品、论文等,各项分门别类。
 
这些总储存量达3000多G的资料是吕工的“宝贝”。20多年来,吕工拍摄了数以万计的道滘十多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照片,书写下数万字的文化日记,收集了许多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资料,它真实地记录了道滘的发展历程。
 
伴随辛酸和汗水,见证了道滘的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而眼前的这位老人身影却日渐清瘦。
 
跟吕工的交谈从他来道滘工作的经历讲起,这里正是吕工追逐梦想的起点。
 
吕工是广西南宁人,年轻时学习戏剧、民间舞蹈和舞台美术,毕业后在文化团体当过演员,也曾尝试创办工艺美术厂、彩陶厂,后来在广西话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正是这样的经历,他从基层做起,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工作经验。
 
偶然的机会,首次来道滘的他便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1994年,吕工随歌舞团来道滘进行演出。“表演结束后,道滘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找到了我,希望我留在道滘和他们一起搞群众文化工作。”吕工说。
 
“当时以为开玩笑,因为我对道滘了解不多。”深入了解后,吕工发现,道滘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民风淳朴,而且文化事业刚刚起步,是艺术人才的用武之地,这就更加坚定了他留下来的信心,而且这一留就是二十多年了。
 
“缺少经费,但道滘人民学习艺术文化的热情很高。”
 
到道滘工作之初,办公条件并不十分理想,可是吕工却愿意扎根这里,“道滘经济并不富裕,能够投入文化的经费并不多,但领导重视,最大限度支持我这些文化工作者。”说起当年,他至今还颇有感慨,当时文化部门的负责人为他争取了一间面积较大的画室给他创作,让广西的同行艳羡不已。
 
站在新的起点,吕工希望将自己积累的文化工作知识和经验助推道滘的文化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我镇各中小学、幼儿园推广第二课堂舞蹈教学,但缺少专业的舞蹈老师,吕工接过了专职教学重担。每日下午,他都要骑上自行车,几家学校轮着跑。“那时候在学校教舞蹈,老师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民间舞,古典舞和芭蕾舞,都未识区分,所以要先跟老师上课,再教学生。”吕工告诉笔者,由于没有接过正规的舞蹈教学,教学过程很艰难,学生提升也慢,但大家学习热情很高。“表演的时候,非常担心裙子会因为动作过大而烂掉。”吕工笑着说,缺少经费,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纸裙就上台表演了,大家向往艺术文化的热情确实深深地触动了他。
 
除了舞蹈艺术等教学,吕工还致力推动我镇粤剧发展,开办了首期的粤剧培训班。
 
“当时唱戏的都没练过基本功,我就在旧电影院旁边拉一条竹竿做把杆来教他们练功,压腿、踢腿、走圆场,都是一步步教的。”当时大家还不知道什么是美声,什么是民歌,他就利用夜晚的时间召集年轻人教他们练声、唱歌,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一路下来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各种事务一肩挑,既是编剧,又是剧务、后勤。”
 
在吕工的回忆里,粤剧曲艺在水乡道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往时搭台唱戏,多以清唱为主,形式单一,更没有专门的舞台服装。他希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给道滘人民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除了教演员学戏,练习基本功,还要考虑如何创新粤剧曲目”。刚来道滘,他就创作了不少的优秀剧目,如小粤剧《断机教子》、话剧小品《慈父严母好儿子》、戏剧小品《芳草地》等还获市创作、演出等多个奖项。
 
“首次下乡演出,群众反映非常好。结束了,不少群众久久不肯离去,因为之前很少能看到这样精彩的粤剧演出,大家都非常开心,不少群众还跑到后台跟演员交流。”吕工说,首场的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群众看的档次高了,以前大家都是看清唱的,不是看小戏的,后来开始排折子戏,能够有上得舞台的服装。”他感触良多。
 
一场好的粤剧大戏绚丽多彩,特色鲜明,声腔、音乐、唱腔、角色及表演手段乃至舞台背景和服装缺一不可。为了让一场戏取得好的演出效果,吕工还需要时常亲自去到广州等地选购服装等。“当时大部分的服装、布景全部都由我负责,就连演员的头饰是由我手设计或者选购的。”
 
“表演前的装台,催演员穿服装、登台等,大大小小各种事项都需要一肩挑,既是编剧,又是剧务、后勤。”吕工笑着说,当时精力比较旺盛,多高的布景都能爬得上去,不像现在,很多事情都是有心无力。
 
“没有文件规定是我负责,是我自己愿意去做这些工作。”
 
2006年,我镇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普查与申报工作。到目前为止,粤剧、粤曲、木鱼歌、放荷莲花和莞草编织等5项目入选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七夕节”(七夕贡案)、“麒麟引凤”、“道滘裹蒸粽制作”3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可以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处处都能看到吕工的身影。“没有文件规定是我负责这项工作,是我自愿去做这些工作。”这些年来,他不计得失,目的希望这些文化得到“传承”。
 
“以前居民村委会附近有一个盲妹木鱼歌唱得非常好,听说她是当时东莞数一数二的木鱼歌女歌唱家,我想去拜访可是她家属很反感,认为这是比较低俗的东西,拒绝我们去采访。”但是后来决意去采访她的时候她已辞世,非常可惜。
 
吕工认为,像木鱼歌等民俗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有代代相传的血脉,这些民俗文化都应保存下来。“再不整理、再不抢救,这么好的民间文艺就没有了,后辈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会很遗憾。”吕工意识到,如今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更快,挖掘保护木鱼歌、莞草编织等民间传统文艺已迫在眉睫,他希望通过行动让大家意识到这是一笔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
 
通过多次耐心走访其他的木鱼歌歌唱者,取得了他们家属谅解和同意,进行录音、拍照、整理申报材料,在吕工等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最终木鱼歌正式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自此,木鱼歌频频走上了舞台演出,群众观赏后,感觉不错,并逐渐发现这些传统文化重要性,传统的观念也得以转变。
 
如今,木鱼歌、七夕贡案、麒麟引凤、放河莲花等非物质文化纷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令吕工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