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钧窑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350℃-1380℃之间,延承了传统钧窑胎质细腻,釉色绚丽夺目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审美,器形饱满玲珑。独特研制的玛瑙釉水在烧制后形成更加鲜明的层次感,十多种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流纹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烧制工艺
瓷坯先经素烧稍冷后上釉正烧,釉层较厚。在烧造过程中,里面含有多量的磷酸钙物质,焙烧时釉层断裂,釉料沸腾滚动。由于各种元素重量不等,釉面沸腾时,重量较轻的向上翻滚,比重大的元素如铜、铁则向下流淌,在釉层里形成深色的沟槽;窑火慢慢熄灭,釉面逐渐停止沸腾,高低补齐之后,釉层里往往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线条,屈曲蟠蜒,如“蚯蚓走泥”这个特点为钧窑独有。器物底足施满釉后又抹掉,烧成后成为棕黄色。由于钧瓷釉质肥厚失透,刻、划、印花不宜显露,所以钧瓷以釉色取胜。它区别于其他的瓷器釉色,富有创造性,风格独具,在陶瓷的釉色美上开启了新的艺术境界。
十窑九不成
由于钧瓷呈色对气氛敏感性强,在工艺上很难控制,其烧成品不仅与创造者的内在因素有关,即使是在同样操作规程下,因为诸种原材料、加工过程、加工设备、技术层次、地理环境、风格、湿度、信息氛围和窑内气氛、温度的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使窑内不同区域的同样产品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难以常规推算。故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现在的烧制多采用气烧,温度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其成品率会比过去提高一些,但是成品率依旧徘徊在40%-6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