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传统文化进校园|南京非遗——南京剪纸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3-14 21:15:29
南京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据史书可考,明代已流传民间。
 
引言
 
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多聘请艺人来家用大红纸剪各式喜花,缀于箱、柜、被、枕等嫁妆之上,其它如斗香花、鞋花、门笺等品种,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艺术特点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如喜花之类,大都在特定的花纹外廓内,围绕主题,根据内容需要,填满散花散叶,和谐地构成完整的图案,显得美满充实,喜气洋洋,含意丰富。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历史源流
 
南京民间剪纸,据清代道光年间甘熙撰写的《白下锁言》等史料记载,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
 
民国初期始,近现代南京著名剪纸艺人武老太、马志宏、张吉根等先后来南京挂牌剪纸。夫子庙的“上海”和“皇后”花样花线店,鱼市街的“腾厚记”香烛纸马店等,都是当时南京较为著名的制作、销售剪刻纸的店铺。
 
20世纪50年代后,先后成立了南京民间剪纸合作社和民间工艺厂,制作剪纸并出口外销。1987年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将当时主要的几位剪纸传人张方林、武志方、殷嘉才等调到该公司,成立了剪纸工作室。
 
艺术工艺
 
该剪纸制作为单手操剪,艺人技艺娴熟,能在无画稿的纸上,仅三五分钟剪出各种花鸟鱼虫,令人惊叹。历来供作刺绣花样与节年喜庆时居室内外装饰之用。在构图上多运用“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艺术处理技巧,加以恰当的夸张与变化,富有较强的艺术性与装饰性。
 
题材上则多用吉祥语句的谐音形成图案,令人产生幸福美好的联想,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风格特色
 
南京剪纸的风格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剪纸有着很大的区别,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和很高的美学价值。
 
首先,它融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艺术形式非常优美。
 
其次,艺人们具有高超的剪纸技巧,不用画稿,全凭心中构思。
 
第三,他们创造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斗香花”刻纸。一种花纹,一次刻成,却可以逗拼而呈现出七种不同彩色的艺术效果,从而丰富了我国民间剪纸的艺术宝库。
 
第四,南京剪纸行业产生了中国近现代剪纸史上两位杰出的艺术家。一位是1982年去世的张吉根,人称“神剪张”,身怀绝技又善于创新;虽文化不高却总结出系列的剪纸创作理论,曾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讲授剪纸艺术理论,被吴山教授等誉为“中国剪纸的奇才”。另一位胡家芝老人,今年已110岁高龄,仍能操剪创作,是世上最高寿的剪纸艺人。
 
第五,南京剪纸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创了民间剪纸与文人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传承意义
 
2007年,南京剪纸被列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京工艺美术大楼被列为该项目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已多年在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专门从事剪纸创作和表演,2008年4月被省政府命名为“工艺美术大师”。为了传承培育南京的这一特色文化遗产,在南京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8年4月该公司还在工艺美术大楼成立了“南京剪纸传承培育基地”,市政府主管文化的王咏红副市长亲自为“基地”揭牌。
 
发展现状
 
2009年9月6日上午,第九届南京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由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总局主办的“花攒锦聚——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艺术大师展示月”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幕。展览现场,“金陵神剪张”第四代传人张方林最新创作的“黄金剪纸”,图案没变,只不过,剪纸的材料从传统的纸张换成了光彩夺目的金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