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省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这样说。为了强调这个观点,孙志刚又重复一句:“贵州没有雾霾!”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没有雾霾的背后是全省上下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着力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厚植发展生态经济优势,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用切实有效的绿色化行动。
赤水竹海景区
2017年度,贵州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1%,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8%和90.6%,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3%,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
“知行合一”走绿色新路
贵州坚持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在体制机制健全、环保责任落实、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集中发力,大力度、大范围清偿生态历史欠账,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还给大自然、还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一方百姓。
2017年3月,由贵州省林业厅牵头编制的《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公布。《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五大自然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程度明显提高。
营盘山山体公园植被茂密
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也被纳入《规划》当中。“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推动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城市绿地率达到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保证新建居住区绿地率100%达标,改造老居住区使绿地率达到33%。
贵阳南明河
“过去,无论走到哪里,总能见到随意乱排污水、乱倒垃圾的现象。那时,贵州很多城市的河流又脏又臭又黑,垃圾横流,环境恶劣。”贵阳市民陈颉告诉记者,通过建立河长制治理城市河道,现在很多河流都变成市民闲暇垂钓的休憩之地了。
三岔河“民间河长”王吉勇在记录三岔河的环境状况
治水先治污,贵州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向“污染”出重拳。2009年,贵州从点上寻求突破,开始生态文明顶层设计的步伐。为加强全省重点流域环境保护工作,探索流域污染补偿制度,贵州在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源头三岔河试行河长制,通过实施包含工业水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目,三岔河水环境得到改善。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传递出最美贵州声音
贵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坚持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在生态文明地方立法、生态司法机构组建、生态环境问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率先开展制度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场
贵州于2009年发起“生态文明贵阳会议”,2013年1月,“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定名“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五年坚实走来,论坛主题不断深入,议题日益宽泛,形式越显丰富,合作更加广泛,成为反响强烈的非官方、非营利、专业性、战略性国际平台。
贵州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全局性、战略性举措来抓,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绿色发展战略,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了各级干部培训课堂。
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后,生态文明建设“贵州探索”在黔中大地紧锣密鼓进行。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贵州正以绿色崛起引领发展升级,树立绿色发展观,增进人民生态福祉。
剑河大皆道村的田园美景
贵州将把区域内634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15度至25度重要水源地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对扶贫迁出地全面实施生态恢复,治理石漠化2700平方公里以上,治理水土流失50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未来贵州将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贵州以“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写好既要有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生态文明已经成为贵州大地的主旋律。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在路上,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仍然面临不少挑战。着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不仅使贵州产业发展质量更好、层次更高、前景更明,也使得世界看到了一个更负责任的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