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星光陨落 风华永存 ——悼李光华

文章来源:固安信息港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3-14 20:58:12
编者按:3月4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硕士生导师、原民乐系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代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光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此消息一出,整个民乐界为止哀恸,音乐家们纷纷撰文追忆先贤、以表哀悼。
 
星光陨落风华永存
 
——痛悼恩师李光华
 
文|吴玉霞
 
2018年3月4日12:32:35,这串数字,令人恍惚、失魂,它的定格,意味着永别——我的恩师、中央音乐学院李光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驾鹤西去,享年71岁(1947-2018)。
 
星光陨落、泣挽悲鸣;音容宛在、风范永存。
 
在生命倒计时的日子里,我们充分感受了李老师艺术之外的另一面。他坚强、乐观,不畏惧病魔、死亡。2月13日住院,14日在病床上还牵挂着今年7月即将举办的第三届“辽源杯”全国琵琶赛事,畅想琵琶艺术发展之愿景。回想近一年里,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琵琶理事会暨琵琶教学研讨会、第三届“敦煌杯”中国琵琶艺术菁英展演、首届“敦煌奖”琵琶新作品评选活动、第六届全国琵琶教师高级研修班等活动中,人们看到的只是他外表的消瘦,并不知晓他正经历着残酷的化疗、放疗,于生死拼搏之中。
 
病魔无情地就这样让我们与老师天地相隔。连日来,我的内心翻腾不已,数十年师生情谊,一幕幕无休止地闪现,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我1977年由上海到北京,在当时的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北京舞蹈学校音乐班(后改为北京舞蹈学院)随琵琶艺术家刘德海、吴国樑老师学习琵琶,1978年,由刘德海老师介绍转入中央音乐学院李光华老师课堂。
 
吴玉霞与李光华
 
李光华教授,是我学艺生涯诸多老师中授课时间最长的主课老师,他的教学很特别,以科学的理念传情达意,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老师开朗的性格和不拘一格的教学理念,使我能够接触更多的专家、学者研修学习,他从不将学生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这点令我特别感动。我能广泛地接触吸收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有赖于他的大度。我发自内心地感激他,特别是他多次为我联系老师并亲自带我去拜访,使我内心更加敬重他。他提倡一切先进的技法为我所用,因此和他交往比较轻松,在李老师的课上,他经常是妙语连珠、贴切入理,不感觉枯燥,并且时常还会激发起创作灵感、艺术冲动和拼搏劲儿。平时,因为他的高材生较多,我们彼此观摩的机会也就增加了许多。眼界开阔了,动力自然也就产生了。为此,我养成了多听、多看、多比较的习惯。
 
李老师的教学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自成体系,登门求学者应接不暇。他性格开朗、乐观、外向,在他那里可以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艺术闪光点,有时犹豫或琢磨不到位的问题,一到他的课堂上,立刻会茅塞顿开。我们常玩笑说,他有“特异功能”。
 
他是一位课上课下反差很大的良师益友。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特别得意地告诉李老师,我左手指尖长了老茧而且很厚,绝对是练琴练的。原以为老师一定会夸我苦练呢,结果老师说:“手上长老茧说明你花功夫在练琴,但什么时候能把老茧练到了手指的内层,说明你真的是有功力了。”
 
李老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技术上要求非常严格,在音乐上比较敢于放手让学生自我发挥,不为格式、定律所拘。他讲求技术的绝对准确性,有时会很苛刻,甚至为了一个标准速度也很较劲儿。他对作品的表达上,比较讲究音乐的大轮廓和大结构,音色上强调虚而不空、强而不燥。由于他左手特有的功力,因此在文板音乐中细微的变化手法比较独特。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叹千古憾。
 
献终身振兴国乐桃李不言写荣光,德高望重风范长存;
 
数十载传道授业默默耕耘育芳华,谆谆教诲永志不忘。
 
李老师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
 
三千桃李万世栋梁
 
——忆恩师李光华
 
文|赵聪
 
有一种痛是内伤,他会伴随着回忆蔓延开来,然后在某一点上爆发!
 
3月4日中午,我在广州准备晚上的音乐会,突然接到师妹电话,恩师仙逝了!
 
听到消息的一刹那,我似乎被速冻了,不能思考、不敢碰触。虽然离京前去看过李老师,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当这天来临,怎样的准备都无济于事。许久后当我拿起琵琶,指尖碰触琴弦的一刹那,泪水与回忆倾泻而出……
 
众所周知恩师李光华教授是杰出的琵琶教育家演奏家,他是琵琶界现代科学教育的领头人,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代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会长,原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等,拥有无数头衔与光环。而于我来说他是师,亦是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李老师是出了名的因材施教的良师。记得高三期末我第一次见李老师,准备报考音乐学院,我从吉林艺术学院附中,来见梦想中神圣无比的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那种紧张忐忑可想而知,我弹了一首附中导师孙树林教授为我准备的汪派古曲《塞上曲》,当时屋子里还有几位来上课的学生,弹完李老师和颜悦色地说:“非常地道!你们看看一个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能弹这么好,你们要向她学习。”考学前两个月,他为了最大限度发掘我的优点,竟然大胆地让我换了四首曲子,这在旁人是绝对不可想象的。结果当年除了中央音乐学院本院附中的学生,全国只招收了我一个人,从此开始了我与恩师的师徒缘。
 
老师特别爱护学生,家里是流水席电火锅,学生来了上完课接着就吃饭,我们笑问老师会不会变成百年老汤?师母更是厨艺高超,牛肉馅饼,大馅包子应有尽有,老师还要自掏腰包带着我们偷着出去吃肉解馋。
 
大学毕业前途未卜,当时大家都觉得在学校当老师最好,老师就亲自开车带着我去向几个大学推荐,但是最后他说:“赵聪,你属于舞台。”于是,当年我终于以文化部考评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民族乐团。
 
2004年李老师与挚友、已故小提琴大师林耀基先生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点与线》的金奖学生音乐会。那时我大学刚毕业几年,又在一次比赛中出现了失误,自信心降到了最低,面对其他各位青年演奏家们很是紧张。李老师看出了我的胆怯,悄悄对我说:“林耀基老师说你是最有才华的。”这句话像一剂强心针一下打消了我的所有顾虑,让我战胜了恐惧,为我从新建立了舞台上最重要的自信心。
 
“愤青”时代的我不管不顾地向传统宣战,一会弹流行,一会弹摇滚,还发明了站着弹的琵琶,疯狂地弹着《新编十面埋伏》,当时估计有许多老先生反对,我吓得不敢给李老师看,结果中央电视台播出被他看见了,竟然第一个站出来说好,还去接受采访并大力支持,说民乐就是应该百花齐放,多多创新。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更加大胆地尝试创新了琵琶演奏形式,并在席强团长支持下,在国家大剧院聘请话剧导演田沁鑫跨界执导了“指上天下——赵聪与中央民族乐团独奏音乐会”。李老师听说我要去丹麦录制世界音乐专辑,二话没说把自己最心爱的价值连城的小叶紫檀象牙琵琶借给了我,我恨不得睡觉都抱着。这张专辑后来成为了美国环球唱片公司首张发行的中国器乐独奏专辑,至今还是惟一的一张,获奖无数,不仅受到格莱美评委的大加赞赏,并且代表整个亚洲当代音乐陈列在美国国家图书馆。更因为它甜美的音色多次再版录制成黑胶、HQ2等发烧唱片,销量冠军,成为发烧音响的试金石。
 
赵聪和李光华
 
2016年G20峰会“最忆是杭州”音乐会上我有幸被安排首位出场,代表国乐为众多国家元首演出,这是我从未有过的压力,因为这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演出。最紧张的时候,恩师发来一段话,让我感激涕零,他说:“我一直记着宋飞跟我讲的一句话:‘民族乐器中,琵琶是最完善的。’琵琶来自民间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吸纳世界弹拨乐的优势,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称为世界弹拨乐之王者。同时又不失民族民间的本色,在中华沃土上广茂繁衍,更为弥足珍贵的是它身上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登大雅之堂。上世纪70年代初刘德海老师即以《牧场之家》一曲为中美关系史上写下珍贵的一篇,今天赵聪更犹抱琵琶为世界上二十多位政要、为民族音乐奏出辉煌的乐章!祝贺!”我当时心里来回想着这段话,充满力量,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还有一件最让我后悔的事,去年国家大剧院请我做一次讲座,很快票全部售罄,可是突然我接到任务要和谭盾去香港为青年大学生演出。在我最为难的时候,又是恩师为了替我解围,不顾生病替我去大剧院,一边吃药一边喝水硬是撑着讲完了课,结果回家大病一场。我赶回来看望,心疼地流泪,老师却笑着说:“我身体好得很,这算啥。”
 
呜呼哀哉!春蚕到死丝方尽,恩师的教导如电影般一幕幕在眼前出现,学生群里师姐师兄师弟师妹们各个在诉说着您的恩情,我们是如此幸运能成为您的学生,您对学生们如此无私的付出,所以桃李天下。您为琵琶事业鞠躬尽瘁,甚至化疗的当天就赶赴上海组织“敦煌杯”琵琶大赛。您为琵琶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历史不会忘记!站在您的遗像前,我告诉自己,只要琵琶声响起,敬爱的李老师就会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会用我的琴声来报答您伟大的师恩!来告诉您我对您的思念!来完成您的心愿!
 
泪笔写师魂,铭记谆谆语,琵琶声声吟,永世报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