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亚洲艺术的现代意义 | 第五届新朦胧主义艺术展专题演讲会

文章来源:固安信息港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2-28 19:21:03
亚洲艺术的现代意义——第五届新朦胧主义艺术展专题演讲会
 
时间
 
2018年3月3日9:30-12:00
 
地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区301报告厅
 
学术主持
 
苏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演讲嘉宾
 
峯村敏明(日本知名艺术批评家)
 
刘巨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知名画家)
 
KateLim(韩国知名批评家、策展人)
 
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東京画廊+BTAP
 
『新・朦朧主義』展览前言
 
鲁晓波
 
这是一项具意义的研究与探索。新朦胧主义源自东京画廊2013年启动的一个艺术项目,每年举行一次展览,本届已是第五次了,可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展,选择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亦是强调该展览的学术性探索与研究。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西方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上也受同一个价值体系的影响几乎垄断了国际话语权。上世纪末融入全球化浪潮的中国,在艺术上分裂成了两个主要方向,寻求在西方语境中得到肯定的当代艺术派和无视时代文化进程的传统派。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今天的我们即生活在拥有悠久、深厚而丰富文化传统的东方,同时,也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开放融合的现代化进程中,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非西方也非古代的语境中,艺术如不能从真实社会生活汲取营养一定是没有根基和生命力的。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而21世纪艺术的方向又在哪里呢?“文化多样性”被联合国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内部及其间传承,也体现在文化融合与包容下与时俱进的艺术创造、传播和消费。探索既能够表达亚洲传统文化精髓的独特艺术语言,又能被世界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是本次展览研究的方向。从历经5年时间的探索实验中,我们甄选出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的21位艺术家,以其代表性作品为媒介,力求与艺术界同仁和公众一起,探讨亚洲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这一重要命题。
 
部分展出作品赏析(按住下滑)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4332336058624.png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4402672022365.png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4434649057229.jpg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4589114013422.png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4733078080711.png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4762591078560.jpg
 
“朦胧体的故事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它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活体验。”——Kate Lim
 
『新・朦朧主義』展览前言
 
Kate Lim
 
作为“新朦胧主义”系列的第五届群展,本次展览试图探索的是怎样以批判的眼光为东亚艺术史搭建起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此次展览聚焦于日本明治时期(1868-1912)奉行全盘西化国策期间的年轻艺术家们及其导师冈仓天心(OkakuraKakuzō,1862-1913)。当时,他们探索着创造性地结合西方艺术的方法,力图开创一种反映艺术的诸般境遇的现代日本绘画。这就催生了后来被称为“朦胧体”的绘画风格。年轻的“朦胧体”画家们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表达,使绘画对象及其周围环境边界模糊进而激发出身临其境的观感。
 
“朦胧体”风格的特征与一些韩国画家的作品惊人地相似,特别是选入本次展览的几位。这些韩国画家们当中的每一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及表达的方式。金洪疇以线条为基本视觉工具构建自己的绘画作品。其线条并非照搬传统的形式,而是对传统线条的改写。金恩朱以其用铅笔线条构建出的结构见长。金泽相不断重复其独有的上色方式创造出细腻的色彩渐变进而营造出虚实相继的意境。李基鳳通过在画布及有机玻璃屏之间制造断层的方式创造出画面飘渺悬空,雾气缭绕的效果。李珍映利用19世纪摄影技术创造出的图像,其原本清晰的轮廓被打乱,边界模糊不清。金润秀通过将PVC塑料片层层堆叠,创造出形态各异的透明雕塑。
 
这些韩国艺术家的作品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亲缘关系”。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他们在对选定的素材进行分层以及累加的过程中倾注了“自然”和“灵动”的艺术趣旨。他们的作品创造性地实现了与传统的和解,同时富有实验开创的气魄以及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精神—这在一个世纪之前日本年轻的“朦胧体”画家们的艺术追求中已有所反映。这些作品将引导我们深入体悟每个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从而对于基于诸多艺术个体的独立创作构建而成的东亚艺术的图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部分展出作品赏析(按住下滑)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5299333023929.png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5334147041268.jpg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5379723020035.jpg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5424091032353.jpg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5446046076922.jpg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227-1519725477378016597.png
 
“也许是受印象派和中国水墨画的启发,他们发明了‘没线画法’,即线条不是显现,而是埋藏于形态之中。当他们意识到仅仅这样还不够时,干脆取消一切轮廓线,只通过色彩重叠来表现人物的立体感。”——峯村敏明
 
『新・朦朧主義』展览前言
 
田畑幸人
 
『新・朦朧主義』展是東京画廊+BTAP自2013年企划的一个项目,今年是第五届。本次展览承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助,得以在该学院的美术馆举行。
 
「朦朧」一词最早出现在绘画史上是明治时期(1868-1912)。当时,日本画家菱田春草和横山大观等受冈仓天心(东京美术学校校长)思想的影响,参考色彩丰富的西洋绘画,探索出新的表现形式。他们彻底回避了日本传统绘画的线描因素,用色彩调和下形成的淡薄「晕染」使整个画面充盈,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界中的空气、有质感的光等,还体现了一种具东方特性的绘画精神。当时的批评家们批判其是对西洋绘画的拙劣折中,蔑称他们为「朦朧派」。但事实上,他们的画法和主张,极大地影响了后来日本绘画的发展。
 
类似描绘光和空气的手法不只在日本,在英国艺术家威廉・特纳、印象派以及美国色调主义等欧美作品中也都有广泛使用。20世纪初,冈仓天心和横山大观去到美国,他们所携带的作品在当地深受欢迎,应该与当时色调主义的盛行有关。当然,中国宋元时代的山水画,乃是这一东方性绘画表现的起源和经典。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多文化在绘画语言中彼此交流和影响,而以世界性的视野对当代的艺术表现进行重新思考正是『新・朦朧主義』展的主旨所在。
 
我的父亲最初是位古美术商,1950年在东京银座创立了东京画廊,开始推广日本和欧美的当代艺术。我跟着他从小耳濡目染,毫无隔阂地接触到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艺术。正是这种知识和思想经验影响了我,让我从1989年开始就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影响到BTAP(东京画廊798北京空间)的所有学术活动和工作方式。
 
不管在怎样的时代、遭遇怎样的状况,文化没有国界。进入21世纪后,亚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欧美和亚洲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尤为重要。我衷心希望『新・朦朧主義』展可以成为多元文化交流发展中的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