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人民出版社及华东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新书发布会暨中国美学史研讨会”于2018年1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5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志荣教授主编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被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优秀学术著作。该套丛书共分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八卷,从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器物、品藻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探寻了中国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与历时流变。
本次学术会议以新书发布活动为契机,围绕朱志荣教授主编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对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中国美学史与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且深入地探讨。
由“审美意识”展开的中国美学研究视角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从“审美意识”的视角对中国美学史和美学理论进行书写,得到了在场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陈伯海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传统美学主要以逻辑形态的美学思想史和理论史为主,感性形态的审美意识活动仅为参考资料。实际上,感性形态的审美意识较之逻辑形态的思想与理论史,不仅更具有原初性,而且表现出了丰富而生动的特质,理应成为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率先着眼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一川教授在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具有选题新颖、意义重大的特点,是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又一次创新。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史的书写成果丰厚,而这次朱志荣教授主编的丛书为读者呈现出了由粗到细、由专到宽、由简到繁的多维度立体美学史景观,为中国美学史的写作与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成纪教授对“审美意识史”的书写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蒋孔阳先生将美学学科分为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三个层面,而审美意识是美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研究继承了蒋先生的学术观点,进而从审美意识的角度为中国美学研究开拓出了一条新的线索,同时也为澄清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底线”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潘立勇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审美意识是透过现象但尚未形成理论的存在,因此把握、研究和表述更有难度,但是却非常重要。与审美文化史、审美风尚史不同的是,审美意识是美学形态的基础。
复旦大学中文系谢金良教授不仅对于《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问世表示祝贺,而且高度评价了这套丛书装帧之精美,令读者爱不释手。谢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该套丛书对于审美意识的研究成就巨大,研究视角新颖,在诸多方面都有值得学界关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建疆教授用中国古代文艺中的“别”字概括《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特点,用以表达该丛书在写作视角和写作方式上的创新意义。他在发言中表示,朱志荣教授主编的此书可谓是别出心裁、别有新意。这种特别的写作方式对于当代美学史的书写具有重要的启发。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徐放鸣教授认为,这套丛书的出版代表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和写作的一种新范式——“第三种形态”。此前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主要有着美学思想史和审美文化史两种形态,分别偏重于思想观念或者审美风尚的研究之别。《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则聚焦传统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及流变的过程,打通了美学思想史和审美文化史的界限,既有观念形态的审美意识分析,也有感性经验、审美现象的梳理,同时还兼有社会风尚与器物类型的描述。这种美学史的研究视角与写作方式特点鲜明,且具有创新性。
扬州大学文学院古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了当下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现状,不仅有通史、断代史、范畴史、思想史和理论史的研究路径,也有专题史和学术史的建构。而对于审美意识的研究,仅有部分断代史和学术论文。而《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出版问世的意义,就在于开拓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范式。
深入于美学实践与艺际会通的学术研究方法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撰写深入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实践之中,系统地梳理了从史前到清代的审美意识的起源、演化和变迁的历程,在艺际会通中总结审美意识的规律和特点。
复旦大学中文系朱立元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该丛书的学术贡献主要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审美活动,涵盖了各种艺术门类的演变,突出了审美艺术的特征。与此同时,该丛书的研究与编撰在方法论上重视实证研究,运用了王国维文献材料与地下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进而对于审美意识演变的研究论据更加充分和扎实,为今后中国美学史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
人民出版社方国根编辑对于《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出版与问世表达了高度评价,他在发言中指出,该丛书的研究范围全面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艺术门类与日常生活,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工艺、设计和日常生活等角度探讨中国审美意识的起源、演化和变迁,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审美意识历史的演变与发展脉络。同时,该丛书从更为丰富的材料中提炼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识,标志着我国审美意识研究学科的逐渐成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旭晓教授充分肯定了《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研究方法,并在发言中指出,该丛书将美学研究与中国各时代遗留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类活动产物——器物、城池、陵寝、雕塑、绘画、音乐、文学等结合起来,力求从中探寻中国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与历史流变,这样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丰富与具体化,同时还可以帮助美学研究者返观美学理论,进一步推动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余开亮教授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丛书的学术价值:首先,该书的研究者立足于美学史研究的基础工作,选取了与审美意识更接近的感性物态和日常生活现象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因而对于“审美意识”的界定与分析,有着鲜明的立场。其次,该丛书史料丰富,并且关于史前器物、汉代雕塑、魏晋清谈、宋元书法、明清园林等材料的分析,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再者,该丛书在研究上以意象解读为核心,以生命意识为原则,从整体上彰显了“审美意识”的根本内涵。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彭修银在发言中表示,“审美意识通史”的撰写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在于“史”的写作对象,一般指向的是成熟的学科或成熟的艺术门类,它不仅外化为感性形态的艺术作品,即形象系列;同样也存在于理性的理论形态中,即概念、范畴系统。《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从感性形态的器物和艺术作品中总结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这种方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成效。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陶水平教授在发言中说,《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丛书体现了研究者在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上的自觉。朱志荣教授在绪论中对于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作了清晰论述,确保了丛书的理论深度。与此同时,作者对于中国审美意识的研究是从艺术品、器物和日常生活中发掘其中所凝聚的审美意识,这样的撰写使得中国美学史变得生动可感,既符合美学作为感性学科的特点,也符合中国美学作为大美学的学术特点。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李健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这套《通史》的撰写在材料选取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因为其研究范围的广泛。除文学作品以外,各种形式的艺术诸如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服饰、建筑乃至园林器物等作为研究对象体现了每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抓住了这些文学艺术和器物,对于还原不同时期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朱存明教授不仅对于《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而且在讨论发言中指出了这套丛书研究方法上的新特点。他表示,美学理论史主要从逻辑角度入手,研究美学概念、范畴与观念;审美文化史则关注不同时代的文化发展、审美环境以及器物艺术等。而朱志荣教授则从依附于一定的器物制造中入手,从出土文物、旧石器、玉器和岩画等物化形态中考察审美意识,建构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因此,该书的出版是朱志荣教授之前对于夏商周审美意识研究的提升与拓展。
团队协同合作的研究机制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是朱志荣教授在前期十几年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带领研究团队历时六年编纂而成的。这套丛书的撰写,体现出运转有效的团队协作研究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袁济喜教授在发言中不仅对朱志荣教授带领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编纂团队表示祝贺,而且认为这种团队协同合作研究的方式为高校教师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经验。同时,袁教授对于团队成员在该丛书研究与撰写中的努力表示称赞,认为李修建老师在魏晋南北朝卷中对挽歌审美意识的研究有新的突破,杨明刚老师在撰写清代卷中所表现出的宏观视野与精当论述体现了较高的水准。
复旦大学中文系陆扬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出版不仅对于“审美意识”的研究开创了美学通史写作的先例,而且这套丛书的编撰也培养了一支学术队伍。陆扬教授同时也指出,该丛书在撰写体例上主要从物化形态入手,研究范围上升到夏商周三代,对于材料的分析角度新颖,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希望该丛书获得更多的关注与奖励。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心峰研究员也注意到了丛书团队协作编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可喜成绩。他在发言中认为,《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编撰体现出了大项目、大体量的集体研究倾向,从一名优秀学者到组成一支学术团并且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朱志荣教授勇挑重担,而且高效、高水平地将研究成果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团队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学界的参考与借鉴。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张法教授从学术体制和学人心态两方面对朱志荣教授指导的《通史》编纂团队予以高度评价。他在发言中指出,当今学界由一位领军学者带领一个团队(包括初入学界的博士后)编纂多卷本、大部头的著作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且就文艺美学著作而言,已有多种大部头著作问世。张法教授对于朱志荣教授团队所编撰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予以了充分肯定,并认为在当下“学术-文化-出版”体制下,该套丛书的撰写非常成功,并且会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祁志祥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全书八卷三千多万字,不仅撰写得认真,而且出版得精美,是主编、团队和出版方集体合作的成果。祁教授在发言中强调,这部八卷本的大著作能够如期出版,离不开主编的统筹协调工作,值得称赞。同时,他认为该丛书各卷的作者也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写作机会,认真对待撰写任务,调动自己的全部精力,努力贯彻主编的思路,其宏通的学术视野使得该套丛书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含量和参考价值。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邹其昌教授在发言中,不仅对于朱志荣教授指导的研究团队在美学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表示祝贺,而且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集体编撰作出了高度评价:首先是视野开阔、立足高远;其次是体系完备、融通提升;再者为团队合作,各有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张同标教授在发言中对于《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团队协同编撰的成功予以充分肯定。张教授表示,该套丛书涉及的材料浩繁,朱志荣与其指导的团队披沙拣金、见微知著,非常不易。通史的撰写不仅需要贯通时代,还需要把不同门类的文献材料融会贯通,这项工作尤为考验团队的学识与智慧。正因如此,朱志荣教授主编的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同时对于美术史、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出版问世,是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创获。它从审美意识的角度对于中华美学精神出了广泛且深入地挖掘与阐释,这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倡导的“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所做出的积极回应,而且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