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松山区统战工作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线,重点突出“落实年”和“创新年”的工作主题,多点着力,全面推进,聚焦主业,发挥优势,各领域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统一战线在服务建设实力、清明、和谐、魅力新松山的生动实践中彰显新作为展现新气象。
1民主党派工作迈上新台阶
以支持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为落脚点,全面加强民主党派组织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动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向前。一是加强思想建设。连续四年举办党外人士培训班,组织各民主党派成员深入学习领会中共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引导各民主党派成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二是加强组织建设。为6个民主党派支部统一协调解决了标准化办公场所,配备了6名兼职工作人员,将民主党派工作经费6万元列入财政预算,稳定保障办公、调研、教育培训等工作开展。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换届为契机,将一批政治过硬、素质全面、梯次年龄结构合理的体制内工作人员,充实到民主党派领导班子中,切实增强民主党派组织的领导力、执行力和活力。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以党派章程为核心,涵盖组织机构、组织发展制度、领导决策制度、工作运行制度、选举制度等要素内容的有机统一制度体系,为民主党派提升参政能力,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供保障。四是提高履职能力。制定《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实施政党协商年度计划,出台《推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新联会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和强化成果转化运用工作制度》,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切入点更加准确,决策参考的针对性、时效性显著提高。五是深化社会服务。组织各民主党派立足界别特色,围绕脱贫攻坚等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物资捐赠、捐资助学、医疗服务等活动5次,折合资金5万余元,逐步形成统一战线“同心”实践品牌。
2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提升
以三级民族宗教工作网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功能内容,促进发挥作用,民族宗教工作始终保持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巩固建设成果。截至目前,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80余万元,用于三级民族宗教工作网络的机构组建、人员培训、运行维护、物质保障等基础工作,有效构建了上下贯通、运行灵敏、机制完备的三级民族宗教工作网络。二是不断完善功能,发挥积极作用。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坚持将宣传民族宗教政策、团结联系宗教界群众、服务社会民生事业作为三级网络的重要功能内容和民族宗教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累计开展民族宗教政策集中宣传活动10次,慰问联系宗教界人士100余人,协调资金100余万元帮助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宗教公益慈善捐赠款物折合资金5万余元。三级网络建设的巩固深化,有力推动了民族宗教事业和谐进步,全区现有自治区级以上民族、宗教工作集体荣誉10项,居于全市前列。
3基层侨务工作形成新模式
坚持基层创新先行,逐步深化侨务进社区工作品牌建设,形成了基层侨务工作“12345模式”。“1”即坚持一个主题:基层侨务工作始终坚持“以社区为着力点,强化为侨服务,促进双向交流,凝聚侨心侨力同享共园中国梦”的工作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创新思路、细化措施、丰富载体,确保了基层侨务工作方向正确、重点突出、有的放矢。“2”即强化两个典型引领:着力打造了振兴街道木兰社区国家级侨务工作示范单位、玉龙街道富河社区自治区级侨务工作先进单位两个示范点,采取“试点先行,创建引领,渐次推进,全面开花”的工作策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广两个示范社区的经验做法,推动全区侨务工作整体提档升级。“3”即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侨务工作组织覆盖。构建了以区侨联为统领,以玉龙街道侨联、玉富河社区“侨谊桥”侨务工作室、木兰社区“归侨侨眷之家”等为重点支撑,其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侨务服务窗口为补充,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侨务工作组织体系,促进全区上下同频共振。“4”即总结推广四种工作方法:重点将富河社区的“三建卡”(侨台胞及其眷属基础信息建立“信息卡”,70岁及以上归侨侨眷建立个人医疗“健康卡”,建立与社区侨务工作人员联系的“连心卡”)、“三必访”(“节日必访”“生病必访”“生日必访”)、“e+侨务”、木兰社区的“菜单式”服务等,基层创新开展侨务工作的经验做法总结推广,促动全区侨务工作整体创新。“5”即建全五项侨务工作制度:侨务工作纳入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党建述职制度、党委定期听取并研究侨务工制度、党委成员与侨界人士结对交友制度、侨台界联谊会活动制度、侨务信访工作制度,为侨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随着侨务进社区工作的深入发展,我区侨务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全区获得自治区级以上侨务工作先进单位5个。
4非公经济统战工作创出新成效
围绕“两个健康”工作主题,创新工作举措,引领非公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全面落实发展政策。开展“提振信心、激发活力、助推非公经济发展”系列活动,着力从发展空间、支持力度、发展环境、质量效益、组织领导五个方面综合施策,全力推动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提质增效。全区现有非公经济市场主体32915户,非公经济注册资本570.54亿元,非公经济税收收入15.39亿元,从业人员105765人,非公经济市场总量不断扩大,财力贡献稳定增加,社会效益日益凸显。二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眼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开展机关干部联系非公有制企业活动,28名副处级以上领导以及74个区直、条管单位联系102家非公企业,政企交流渠道更加畅通。三是加强和改进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深化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连续四年举办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班和主题论坛,激发企业家精神、增进价值观认同。四是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深入开展“村企合作”精准扶贫行动,年内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围绕脱贫攻坚捐助资金170余万元,结对帮扶贫困村54个,帮扶贫困群众1443人,建设光彩卫生室4个、光彩活动室1个、2270平方米文化广场1处,发展订单农业3.2万亩。四是打造“1+N”商会联动招商模式。以区总商会为圆心,加强同浙江赤峰商会等异地商会沟通联系,与6家商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促成安快创业谷等市区重点项目落户松山区,以商招商展现新作为。
5党外干部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迈出新步伐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协调负责的党外干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党外人才发现储备、培养考核和管理使用,党外干部选拔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现有副科级以上党外干部24人、党外后备干部42人,区人大、政府、政协、法院班子均配备党外干部,政府部门党外干部配备比例达36.4%。坚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新的工作着力点,突出强化组织建设、强化教育引导、强化团结联系,切实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召开松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第二次全体理事会议,选优配强新一届领导班子,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54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组织领导力、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教育培训纳入全区人才培训总体计划,注重分类施策,加强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行业协会组织沟通协作,形成教育引导工作合力。坚持把丰富联谊活动作为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重要抓手,累计协助新联会开展调研、慈善救助、联欢联谊、精准扶贫等活动4次,惠及群众200余人,展示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良好风貌,在全区社会形成了浓厚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