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艺术史是每个美术生必修的一门课,身在意大利,就算不是美术生,不懂点艺术史?呵呵你还好意思说你在意大利待过?咳咳,敲黑板啦,今天就给大家科普科普!
进入16世纪,意大利在头25年处于一个政治紧张、战事几乎连绵不断的时期,意大利北部两次遭法国侵犯,之后又是法军占领米兰。教皇政权为扩张它的世俗权力,起劲地发动一场场战争。正是在这种动乱的阶段,盛期文艺复兴到来了。尽管佛罗伦萨的发展势头已不比上个世纪,但仍是重要的中心之一。这时期具有新的发展前途的罗马、米兰和威尼斯兴起了政治文化的高潮,成为文艺复兴盛期的主要中心。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仍多以宗教为题,但是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时代精神结合得非常紧密,创造出各类具有时代感的人物形象,胜过以往任何时期而有着更鲜明的个性、更丰富的情感因素。对古典文化传统的集成借鉴、对各类科学理论在美术实践中的运用都以创造为目的,并使其艺术成品达到炉火纯青之地步。这一切盛期的特殊之点都能从名垂史册的三位大师的作品及其艺术实践得到充分的验证。
莱奥纳多·达·芬奇
莱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大量美术杰作和完美艺术风格,为西方和世界美术史及人类文明史留下了不灭的光辉。
莱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这个时代的第一位巨人。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举世无双的天才,是文艺复兴这个特殊时代创造出的特殊人物。随着科学的进展和学问的专业深化,再也不会有哪个时代会创造出达·芬奇这类文化巨人了。
达·芬奇于1452年4月15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小镇——芬奇镇,父亲是公证人,母亲是农妇。14岁时在家乡受到一位建筑家的教诲,16岁去佛罗伦萨,18岁受到科学家波佐托斯堪涅里的指点,接着进入著名的雕刻家和画家——维罗基奥工厂学习,受到了艺术、科学实践的全面陶冶,很快掌握了熟练的绘画与雕刻技巧,懂得了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及从事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这幅作品称为《持花圣母》,或《瓶花圣母》,属于一组描绘圣母和圣婴画中的一幅,这套组画出自维洛吉欧画室,但往往归在达·芬奇名下。其中《持花圣母》最有可能是达·芬奇的作品,虽然有些部分经过复绘或受到损坏,如圣母的手、衣饰上笔法生硬的褶痕,身旁的瓶花和其他细节,都明显可见达·芬奇的早期风格,与《圣告图》相仿佛。《持花圣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山景,透过拱形窗依稀可见。情调与《基督受洗图》,甚至《圣告图》中风景的情调完全不同。
25岁时达·芬奇离开了维罗基奥工厂,在家自修绘画,1480年(当时达·芬奇28岁)自己成立了工作室,画了《博士来拜》等壁画。佛罗伦萨的艺术在美第奇宫廷文化统治下,达·芬奇因看不惯而于同年离开,来到米兰,向米兰大公洛托维柯·摩里自荐,愿以建筑师兼工程师、雕刻家的身份承担多项工程与制作。就这样,达·芬奇在米兰呆了17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等重要代表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在建筑、工程、军事、机械等许多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耶稣由于他的门徒犹大的出卖,而被罗马总督和犹太上层分子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事前,耶稣已得知这件事,所以在和门徒们进最后一顿晚餐时说出了“你们之中有人出卖我”的话。这一情节历来是基督教宣传的重要内容,不少画家也曾以此为题材作画,不过几乎都是一样的格式。只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把这个宗教故事贯穿在人文主义精神之中来揭露背叛的丑恶,歌颂正义者的崇高。以耶稣和犹大两个对立的人格来揭示矛盾,以众门徒对出卖行为的愤怒与鄙视,来展示一场激动人心的戏剧性冲突。
《最后的晚餐》,作于1495年至1498年间,是为米兰的圣马力诺格拉契修道院的食堂画的壁画。题材取自《圣经》中“约翰福音”第十三章,描写的是耶稣临刑之前与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顿晚餐时的情景。这幅富于戏剧场面的画,是由真理的象征耶稣的一句话“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引起12人的不同神态展开的,把叛徒犹大放在其中,用微妙的心理刻画来表现门徒对耶稣的忠诚。全幅分四组,耶稣左边两组,右边两组,每组三人。看起来似乎对称而死板,但经达·芬奇的精心设计,用巧妙的构图使统一中有许多变化,并运用了科学透视法的成果,把透视的焦点及画面的最亮点集中到主人公——耶稣身上,使主题突出,形象鲜明,个性各异。为了创作此幅壁画,达·芬奇画了许多素描草图,作了许多文字笔记,分析每个门徒的不同性格及表情。这幅画的题材是宗教性的,人的模特来源全是真实生活中的典型。在技法上,达·芬奇改变了传统的湿画法,改用蛋清调和的新胶法,可以把制作的时间放慢,精心的构图刻画,画面仍然鲜艳而持久。
《岩间圣母》,画家在这一幅画上没有受宗教题材的局限,而以一种世俗的生活感情去表现这一主题。为了使人物充满一种天伦之爱,他把这种耶稣与约翰的所谓神圣会见,改变成两个天真的孩子在水边戏耍。右侧坐在地上的天使,作为自天而降来到人间的美丽使者,她的形象被刻画得最美。显而易见,画家在这里决心以圣母为中心,赋予画面以庄重、温存和受天庇佑的母爱的感召力。中间的圣母一手扶着约翰,另一手去抚慰耶稣,体现了人间伟大的母性的力量。它表现了一种伦理感情,一种富有人性的美,而这,也正是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
《岩间圣母》是为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这是达·芬奇在米兰时期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保留下来的他的最完好的三大代表作之一。此画现存两件,一件藏法国卢浮宫,一件藏英国伦敦国立美术馆。一般认为前一件为达·芬奇在1483年亲手所绘,后一件绘制的时间要晚一些,助手协作的成分较多。
“圣家族”这一类圣经题材,在宗教壁画中是最常用的,因人而异,画家们各有自己的表现特色。达·芬奇在这一幅油画上的重点是放在圣安娜这一形象上,尤其是精心刻绘她的脸部表情。尽管这里再一次暴露出他的女性的“微笑公式”,但作为达·芬奇的现实主义的美学最高理想,他几乎像对待自然界一切未知之谜一样去追求它。
1507年他回到了童年的故乡——米兰,在这里创作了《丽达与天鹅》、《圣母子与圣安娜》、《施洗约翰》及一些雕像。1513年达·芬奇应教皇弟弟之召来到罗马,但教皇本人冷淡他的才能。在这里,三位“巨人”相会,另两位——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受宠,达·芬奇只好潜心于科学研究,解剖尸体。
加之他的一位得意弟子的自杀,另一位投奔拉斐尔,社会舆论中传说他是“巫士”等各种流言蜚语,在无法容身于罗马的情况下,达·芬奇于1516年迁居法国,这是已是64岁的高龄。到这里后达·芬奇受到宠信,心情也好,然而不久右手中风,他坚持用左手工作,继续艺术与科学的探索,设计宫殿及水渠灌溉工程,整理手稿等。直至1519年5月2日,长眠于异乡,历史与自然再也难以产生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1475-156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雕刻、绘画、建筑方面都有着伟大成就的艺术巨匠。他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列斯小镇,父亲是这个小镇职位较低的官员。兄弟5人,6岁时母亲去世,由一位石匠的妻子抚养成人。有一次他对瓦萨里开玩笑时说:“我的雕刻事业应归功于我乳母的乳汁。”从他与弟兄的通信和近千件与友人的谈话记录,使我们对他的生平有着较详细的了解。
《创造亚当》,在这一幅画上,左侧那个体魄健壮的青年男子,使我们联想起他那著名的雕像《大卫》,而右侧那个点化人类精英的耶和华,一位年长的智者形象,又使我们联想起他的雕像《摩西像》。他后面由一群天使拥戴着,背景空无一物,象征广袤的宇宙空间。这幅宗教画给人以新的提示,那就是说,创造生命的力量存在于无限的空间,亚当与人类的创造者,在这茫茫的太空中谁是真正的住在,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一切!当拉斐尔看了这幅巨大的天顶画之后,不禁感慨地说:“米开朗基罗是用与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个艺术世界的!”
圣僧萨伏那洛拉被教皇处火刑的那年,正是《哀悼耶稣》一作完成的那年。这时作者感到古典手法已无法完成时代的使命,便把古典的深沉、庄重风格加以改造,把圣母变得比应有的岁数年轻,运用衣褶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作品的内在感情上来,一切手法都旨在表现自己对牺牲者的无限悲恸和对杀害者的控诉。此作展出时轰动罗马全程。这是他唯一署上自己名字的作品。
《洪水》上的人物众多,但各组人物并不由一个透视法则来统一。尽管是神话,艺术家只着意于一个与人们的现实易于联系的主题思想,即自然灾祸中的人际关系。画家这里所强调的是一种互助精神,而不在渲染洪水的根源。
1508至1512年之间,米开朗基罗应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委托,创作了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创世纪》,表现出他在绘画上的独创性。在天顶画中他同样是通过神的题材来表现人的伟力。在《创世纪》中,米开朗基罗把人的生命的获得表现为两只有力的手的接触;在《偷吃禁果》中,他又强调人物自主独立的情感,使夏娃的表情充满挑战。
《最后的审判》,在米开朗基罗的这幅画中,艺术家以超人的勇气,全部采用裸体形象来展示,这又一次证实了他敢于肯定人的意义,米开朗基罗的原则是,执行艺术主要任务的道路是人体,因为他们最能体现人的品质。
祭坛画《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晚年的重要作品,从1535年至1514年花费了他6年时间,画于西斯廷礼拜堂。这件宏伟的作品是米开朗基罗对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历史的裁判。壁画构图的处理与构思取得了一致,构图并未突出明确的秩序与结构,而是强调一种自然的安排。这件作品的成功和伟大之处在于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产生了统一的人的集体形象,而色彩的巧妙的使用又使壁画具有了戏剧性的紧张。
这是《创世纪》中的一个画面,画家在构图安排时,以苹果树为中心,突出地表现了蛇的诱惑。亚当与夏娃被诱惑而堕落和被逐出伊甸园,这两个情节又通过苹果树联系在一个整体的画面里,使人观后觉得十分合理而自然。而在艺术表现方面,可以看出画家对造型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是十分纯熟的,有着准确的轮廓和强有力的表达手段。在刻画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以及运用透视方面,都显示出超群的才能。
米开朗基罗艺术中的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出现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正是在他的艺术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得到了全面而鲜明的表达,因为米开朗基罗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即人的主动性与积极作用以及人建功立业的能力,所以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几乎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1564年2月18日,他逝世于罗马,享年89岁。
拉斐尔
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有许多短命的天才,拉斐尔(1483-1520)便是其中之一。他虽然仅仅活了37岁,艺术成就却可与68岁的达·芬奇、89岁的米开朗基罗并列为文艺复兴“三杰”。他与前二者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之处在于:达·芬奇的艺术精巧含蓄,富于哲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雄伟壮丽,充满激情;拉斐尔的艺术婉雅和谐,抒情优美。达·芬奇是智慧的象征,米开朗基罗是力量的体现,拉斐尔是理想的化身。
拉斐尔多次描绘圣母子,每一幅都充满柔和优雅的亲密感,而《阿尔巴公爵的圣母》则迸发着米开朗基罗式的英雄主义:人物精彩地组织在圆形构图中,温情如故,却又雄浑凝重。渐强的激情在玛利亚充满关切的面部达到高潮,世界以三人组合为中心向两边延伸。人物的动势优雅地斜掠至玛利亚裹着斗篷的肘部,又随着她左倾的身体转回,完美地传达了这样的意蕴:爱从不是静驻的,有付出便有回报。
1495年拉斐尔在佩鲁吉诺的工作室开始了正式的学艺生活。佩鲁吉诺有着比较先进的学习制度,不只学习绘画知识,还要学习与绘画有关的几何、物理、解剖、化学、文学、哲学和建筑等知识。在这里,拉斐尔接受了佩鲁吉诺黄金透明的色彩,梦幻般的喜悦。从风格上看拉斐尔的作品,受以上三人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拉斐尔艺术的和谐秀美,构图的静雅平衡,在这时打下了基础。21岁已被视为第一流的画家,成为了乌尔比诺大公的座上客。早期作品《圣母的婚礼》、《草地上的圣母》等显示出他对女性形象特有的敏感和绘画天赋。
从1504年起,拉斐尔经常到佛罗伦萨去,并于1506年左右在那里定居,他在当地找到由达·芬奇及米开朗基罗所支配的,充满发展性与刺激性的艺术世界,从他使用三角形的构图,静谧的冥想气氛,以及令人想起《蒙娜丽莎》微妙心理的圣母典型来看,他似乎完全被达·芬奇迷住了。整个三角形构图又由两个可爱的小孩造成另一个小三角形,他们明亮的肤色在圣母深蓝的外衣及绿色的草原之前明显地浮现出来。
1508年底拉斐尔得到教皇的宫廷建筑师、他的亲戚布拉曼特的帮助到了罗马,并接受了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为教皇宫绘制题为“教会权力的壮大与巩固”大型壁画的创作任务,共有“希纳妥拉宫”即“签字大厅”,“埃利多罗宫”即圣奇迹大厅和“德依萨荻奥宫”即火警大厅。在希纳妥拉宫四壁上的四幅作品分别表现了哲学、文学、法学、神学四大主题。《雅典学院》、《帕纳索斯山》是其中著名的作品。这些壁画为拉斐尔提供了展现自己理想世界与才华的机会。
尤里乌斯二世去世后,继任的教皇利奥十世使拉斐尔的工作更为繁忙。1514年,拉斐尔应教皇利奥十世要求,主持圣彼得教堂的建造工作,这期间,他绘制了《西斯廷圣母》,这幅画以甜美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被认为是拉斐尔所有圣母像中集大成者,这是他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
这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拉斐尔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母性形象。为拯救人类,圣母将儿子送向人间。画采用了较为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来铺陈这一场面。作为画面背景的是隐约透现在天光云气中的无数小天使头像。稍不注意,这些小天使好像是一朵朵团云。画家用这种表现手法为圣母的神圣贡献谱写赞歌,其构思确实是新颖独特。
如果说拉斐尔早期圣母像还偏于平民气质,而这幅画中的圣母已经登上了女王式的宝座。也许这与他来罗马以后,成为宫廷画师有关,画中绿色帷幕刚刚揭开,圣母怀抱圣婴耶稣,脚踩祥云缓步从天而降。圣母体态丰健优美,一对晶莹的目光,注视着苦难的人间。微风飘拂着衣裙,显示她那万般端庄、典雅、轻盈华贵。裸体的圣婴健壮可爱,目光中也含有一种超出平常婴儿的肃穆与忧虑,俨然已做出了拯救人类的献身准备。左侧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锦袍正恭礼相迎,右侧是圣女芭芭拉,她虔心垂目,沉浸在圣母伟大而亲切的感召之中。画面最下端,画了两个天真烂漫的小天使,他们长着一双小小翅膀,凝视着天上人间的奇迹。在构图方面,空间透视处理得极好,均衡的三角形,由于上下左右不平衡的对比,使画面生意盎然。为了使天空具有遥远感,画家采用多视点和并列法,人物形体互不遮掩,使画面有虚有实,流畅自然。
拉斐尔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一位幸运的、事业成功的艺术家,跟个人性格和艺术之途都充满悲剧色彩的大师米开朗基罗相比,他的个人和艺术生涯真是一帆风顺,他非常善于吸取别人艺术上的长处,形成自己特有的优雅、秀润的画风,使自己成为当时最受大众欢迎的画家,他的画面经常是明快、单纯的;即使是在受难之路上的人们,虽然有痛苦、有恐惧,但也绝不缺少坚定的、充满信心的思想流露。
1514年起拉斐尔参加圣彼得大教堂重建工程后,对建筑艺术充满了兴趣,1520年春天他正在罗马近郊为一位贵族建造别墅,教皇下令召见,他立即赶回罗马,不久去世,年仅37岁。他墓碑的铭文是:“拉斐尔在这里长眠。他活着,大自然的精灵感到失败的恐惧;他死去,大自然的精灵又因他的死而哭泣。”
《基督变容图》,画的上半部分表现的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提到的“耶稣变容”这一奇迹。画的下半部分画的是另外一个事件。耶稣的其他九个使徒在画的左侧,他们面对着一群男女,中间有一个疯狂的、手舞足蹈的孩子。关于使徒们的这段故事,很少在绘画作品中出现:当耶稣在山上冥想时,一对父母带着中邪的孩子向山脚下的使徒们求治,然而使徒们谁也不能给他们有效的帮助。耶稣从山上下来后,孩子的父亲上前求助。耶稣当即为孩子驱邪,使他恢复正常。
在文艺复兴的大师中拉斐尔继承古典传统,具有典型意义。在他的艺术里可以看到从希腊盛期到新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完整、和谐、庄重、优美、清晰的脉络。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相较,都向往古典希腊,却又有着各自的艺术个性。但必须看到的是,仿佛着了魔力似的拉斐尔的绘画个性,与这些大师们有着紧密的时代联系。
布隆齐诺
与文艺复兴盛期不同,文艺复兴晚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被称为“样式主义”时期。这是文艺复兴盛期到17世纪巴洛克风格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从古典主义立场出发,对这个时期的艺术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是一种专门对盛期大师艺术进行仿照的矫揉造作的风格,是艺术的倒退和衰落。当代美术理论家则提出了重新评价样式主义的问题,认为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不满足于古典艺术追求绝对完美的唯理主义,企图突破前辈大师的艺术规范,开始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有的艺术家一味追求虚饰浮华,怪诞离奇,则是不可取的。对此问题,至今仍无一致定论。不过总的来看,完全站在古典主义立场上对它持否定态度已不为当代多数人所接受。今天很多人对它持积极的看法。
布隆齐诺(1503-1572)是佛罗伦萨大公柯西莫一世的宫廷画师。为满足宫廷贵族的趣味,他的肖像往往追求艳丽、华贵的效果。他以熟练的油画技巧展现出富丽堂皇、珠光宝气的奢侈场面。他的样式主义绘画作品有《侈奢的寓意》。
《侈奢的寓言》画面以维纳斯与其子丘比特为构图中心,前后加了一些象征性神话形象:丘比特与母亲在相吻。两个形象所表示的亲昵感情引起后人的非议,因为形象画得过于甜俗。人物的情感中带有某种色情意味。丘比特用右手按在维纳斯的左乳上,这是画家表达性爱的一种构思,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地位。这暴露了布隆齐诺的样式主义画风已走得很远。它是意大利宫廷艺术在16世纪末趋向衰颓的反映。作为样式主义绘画的代表,这幅画在意大利美术的晚期,具有典型性。
样式主义时期艺术并未形成统一的风格,艺术家们各自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如夸张变形手法,强调细节的修饰,突出个性的表现,反对理性、典雅、优美的原则,强调想象等等。总之,我们把这一时期出现的不同于盛期文艺复兴理性优美原则的艺术,都归为样式主义。样式主义美术潮流不仅风行意大利,还影响到欧洲各地,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枫丹白露,西班牙国王的马德里宫廷,德国的一些小君王周围,都聚集了一批样式主义艺术家。
意大利的样式主义艺术家主要是帕米贾尼诺和布隆齐诺。
帕米贾尼诺
帕米贾尼诺(1503-1540)是北意大利巴马城的画家,画风主要受柯雷乔的影响,纤细优美。他到罗马后非常崇拜拉斐尔的作品,并受到其画风的影响。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创作出比前代大师更有趣、更非凡的作品,因此他画了一些古怪变形的画,如《长颈圣母》、《镜里的自画像》等。
画家虽也在画圣经中的圣母与圣子像,但作者融入了自己的审美理想。他夸大了圣母的身材与脖子,拉长了女性形象的形体比例,使圣母整个体型古怪地呈现出波浪形弯曲,在写实风格盛行的年代里,这种主观任意的艺术表现,带有叛逆性质,使观者顿感奇特。这幅画连背景都没有画完,前景上圣母与天使们的距离也使人难以估摸。由于过分注重形体的风格化,画家忽视了背景写实的具体性,教会与社会上的反映也比较强烈,而且遭到长时期的舆论非难。
其他样式主义艺术家还有画家罗索(1494-1540),主要作品有《下十字架》,庞多尔莫(1494-1556),主要作品有《哀悼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