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欣赏孝义民俗,品味乡土文化 ——观“孝义市第四届民俗文化展”有感

文章来源:固安信息港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2-23 20:51:22
民俗如根,生长出一方文化,使文化之树枝繁叶茂;民俗如源,涌流出一方文化,使文化之海波澜壮阔;民俗如火,燃烧出一方文化,使文化之光照亮天地。欣赏孝义民俗,领略其艺术风貌;品味乡土文化,感悟其人文内涵。
 
一双巧手,捏出了花馍,也捏出了美妙。花馍,又叫“面塑”,比较之下,我更喜欢“花馍”的叫法。“花”供观赏,具有审美性;“馍”可食用,具有实用性。在众多花馍中,我却独爱“年年有鱼”这个作品。其实,它并没有名称,“年年有鱼”是我据其形貌、度其寓意而创造的。花馍的表面呈现出五条游动的小鱼,环绕在小鱼周围的是朵朵小花。五条鱼形态各异,左下方的两条鱼相向而视,仿佛在窃窃私语;右上方的三条鱼,互不理睬,好像在觅食一般。雪白的面搭配上出现在鱼眼和花心处的点点殷红,顿时让人眼前一亮。“鱼”的谐音是“余”,老百姓通过塑造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美好的愿望。看到这幅作品,我不由得联想到了一首汉乐府——《江南》,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一个是北方花馍,一个是南方民歌,异曲同工,妙不可言。
 
一双巧手,剪出了剪纸,也剪出了精微。花馍立体地展示生活,剪纸则平面地演绎故事。我惊叹于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的逼真,欣喜于五子登科的可爱,更醉心于金陵十二钗的曼妙。在“金陵十二钗”剪纸中,围绕着桌子呈现出十九张面容。那么,哪几位才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呢?我仔细揣摩,从发型和服饰着眼,找出了被人搀扶的贾母、混在“脂粉队”里的贾宝玉和五个红楼丫头。除了人物之外,空白处还点缀了象征富贵的牡丹以及象征喜庆的喜鹊。中国的艺术讲究“意境”,从剪纸艺术中可见一斑。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事物的象征寓意交织出情景交融,红色的图案和白色的背景辉映出虚实相生,观者心中的触动和眼中的留恋生发出韵味无穷。
 
一双巧手,舞出了皮影,也舞出了灵动。皮影,被誉为“电影之祖”;孝义皮影,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经发展成熟。此外,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源于战国,所以孝义成为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我虽然在这次展览中没能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孝义皮影戏,但是展出的每一个皮影都留下了我的目光,引发了我的遐想。在众多的皮影作品中,只有一个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它取材于“郑兴割股喂母”和“义虎救樵夫”的故事,因为它诠释了“孝义”命名的原因,因为它代表了孝义人“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胸怀气度。
 
此外,一幅幅书画作品、一张张怀旧照片都激荡起我心中的涟漪,奏响我心中的华章。
 
欣赏孝义民俗,使人沉醉;品味乡土文化,令人振奋。让每一个孝义人借民俗而管窥文化,借文化而弘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