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塞上一隅,陕北以北的榆林,有一处河滨公园(榆阳小街)展示着很多非遗项目,其中把包括擀毡、石雕、木匠、制作三弦、制作唢呐、木雕、打铁、泥塑、织布、纺线、篆刻、席编、柳编、制作银器等18项手工技艺,逛榆阳小街,品陕北炕头石狮与陕北民间剪纸,感受陕北榆林民俗独特魅力,传承“非遗”文化!
陕北炕头石狮
陕北炕头石狮展览区
炕头石狮子是过去陕北人放在炕头上拴小孩的物件,也称“拴娃石”或“拴娃娃石狮子”。炕头石狮子绝大数都是名家名户经历了许多代人传下来的,不少人家早已弄不清是祖上哪一辈的遗物。炕头石狮最大的不过25cm高,最小的仅3cm。有的石狮因长期烟熏手摸表面已变得黝黑,有的石狮因多年风化与磕碰已布满裂缝和伤残。陕北民间的炕头上的石狮子能驱鬼消灾、保佑平安,所以把它看成是娃娃的“守护神”。
在陕北绥德、米脂一带传有民谣说:“财东房上有兽头,罗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狮搁炕头”。可见,平民百姓家的石狮子除了避邪镇宅之外,还有放在炕头上“拴娃娃”的功效,这和祈子护子有关。陕北石匠们大多没见过真狮子,雕刻狮子一般都以石取势,见方就圆,凭借神咒一样的口决“十斤狮子九斤头,两只眼睛一张口”,抓住狮子鬣毛凸眼,阔口獠牙,硕大的头颅,坚实的前驱和机灵的身干特点,靠信仰的虔诚,想象的丰富,雕技的神工,让冰冷的石头化生出形态各异,夸张多变,似狮非狮,神似貌离,神形兼备的圣灵。同时,又让人能感到石狮子的那种顽皮可爱和憨厚可亲。绝不同于造型程式化倾向严重的明清宫廷石狮子,陕北炕头石狮子的模样、神态在数百件里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可谓是“千狮千面”,不是单一的“千狮一面”,其灵活多变的造型,羌胡风貌的特征,守卫生命的作用,融入了陕北地域原生态的文化内涵,是黄土文化最具魅力的典型代表。去过动物园见过真实狮子的孩童们把炕头石狮子说成是石头人,是因为有形的石头里潜含着无形的人性。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陕北炕头石狮子的形制是最接近艺术的本原精神。
陕北炕头石狮子虽属于圆雕类型,但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却保留了当地汉画像石的创作风格。其形体概括有力度,刻画主次分明,从属关系明确,洗练中带有大手笔的处理效果,并结合浮雕、线刻的技法,使之传神阿睹,耐人寻味。此外,还借用陕北民间剪纸、面花、刺绣和布扎等艺术的装饰手法,以圆润细腻、练达犀利的刀法,引神入石,创造出独特精深的视觉艺术形象。总的来讲,陕北民俗石狮子中的重要品种——炕头石狮子的造型大胆泼辣,不扭捏作态,并独具乡土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之作。
陕北民间剪纸
陕北民间剪纸展览区
陕北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泥土气息浓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折射出古朴的民风。别看整年劳作的陕北妇女两手粗糙,可是,剪起窗花来都十分灵巧。陕北有句民谚“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陕北的婆姨们就是凭靠一把剪刀和一张红纸铰出了一片喜庆吉祥与红火热闹。
陕北剪纸是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展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体现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陕北剪纸是附和民间习俗必不可少的一项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民俗内涵大致包括吉庆纳福,驱邪避灾,追求繁衍等意义。作为一门古老中国的传统艺术,民间剪纸已经成为陕北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
剪纸俗称"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花样纹饰,它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乡土艺术。流传在陕北民间的剪纸,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旧时候陕北婆姨们把剪纸都叫花,不管是窗花,还是炕围花、顶棚花、墙花、角花、团花、坐帐花和刺绣花样子,那都是她们心里开出的花。陕北民间的剪纸是最传统的,也可以是最现代的、最乡土的,还可以是最普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