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内著名的低调王陈道明最近几天上了热搜。
起因是一段视频,据悉这是冯小刚组织的一次新年聚会。视频中陈道明弹琴,曾经的“中国民歌四小花旦之一”张燕唱歌,二人合作了一曲《芳华》的片尾曲《绒花》。
一曲作罢,酒至微醺的冯小刚提议让他电影中的女主角苗苗跳一曲舞,周围的人纷纷附议。
陈道明、冯小刚新年聚会热搜视频
但唯有陈道明,以女孩儿穿着高跟鞋不方便为由劝阻着大家的热情,没等陈道明说完话旁边的朋友插了一句嘴“比划比划就完了”。陈道明笑着怼了一句:“你TM没见过跳舞啊”。
就是这样一件事掀起了网民热议,被解读出了许多意思,由此他们说到娱乐圈的恶习,说到男女不平等,说到中国传统酒桌文化的弊端等等。
其实这件事真的没必要过度解读,能在大年初一晚上相约在家中小聚的必定都是真的老友。
他们之间吵吵闹闹或者爆个粗口都透着一股亲近的味道,而冯小刚让苗苗跳舞这一举动也不过就像个在尽力提携晚辈的长辈,带着一些炫耀的意味。
冯小刚、苗苗
最后苗苗还是跳了舞,是陈道明弹琴配的乐。一旁的人也都尽力叫好,完全是宾主尽欢的样子。
怕小姑娘觉得有些别扭所以帮她铺台阶,后来看大家都真的是兴致高涨也能亲自抚琴。这件事从头到尾,陈道明都展现出一种自我潇洒但也得体不失礼数的姿态。
他有文人风骨,可也不处江湖之远。说到底,能活到陈道明这个境界的人,是万中无一的。
绒花
韩红-红
后来的陈道明再回想起他的人生,总会将其归结为命运。
毕竟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且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任教于天津医科大学的陈道明也算的上是书香门第。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的少年时期的理想当然是医生律师或是其他别的什么体面的职业。被称作“戏子”这件事他是从来没有想过的。
但16岁,阴差阳错,他进入了天津人艺话剧团。在话剧团六七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就是在舞台上跑跑龙套。
那时他对演戏还没有太大的兴趣,对出人头地也没有什么奢望。直到遇到后来的妻子杜宪,为了不与杜宪异地,陈道明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那时他23岁。
老一辈的演员,从一开始便没受到过功利的熏陶,所以对名利没什么追求,但颇有些匠人风气,即便是在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入错了行”,可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个职业那就一定要好好做。
决心好好做的陈道明,开始系统的学习表演,再加上他七年的跑龙套生涯磨练,那便是厚积薄发。
1988年他出演了《末代皇帝》中的青年溥仪,凭借这个角色,陈道明一举夺得第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九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
扎实的演技加上过人的外表,陈道明一一跃成为当红明星。
那个年代粉丝不会夸张,观众也不只看演员的外表,资本对演艺界的入侵也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无孔不入,所以一个演员再红也不会像现在的流量小生们一样“扎戏”、“抠图”。
陈道明依旧是接戏、好好揣摩角色,然后工作。与他合作的导演、制片都对他赞不绝口,说他“人好、戏好”、“有文人傲气”。
可即便是这样,陈道明还是觉得自己因成名而浮躁了:“我觉得我的前半段生活近乎于可笑,也有点摇头晃脑了,有点莫名其妙。”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当你突然间被别人的赞扬声包围了,你的抵抗力到底有多强?你还是你自己吗?”
“到底应该怎么存在才算是正常人?”这成了九十年代的陈道明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1990年,陈道明出演《围城》。《围城》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围城》剧照
为了演好方鸿渐这一角色,陈道明经常去拜访原著作者钱钟书先生。这一来一往陈道明感受颇多。
90年代的钱先生家中,没有任何家用电器,是满屋子的书本,和一口总是在炉子上煎着药的锅。那种真实从容、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让迷茫的陈道明感到安心,舒适。
“有一段时间我挺浮躁,后来我跟钱老先生一共聊过三次。
钱家惟一响的东西就是药罐子,在钱家能闻到的是书香。
那时突然感觉到在这种文化老人面前,你的摇头晃脑啊,自以为是啊挺可怜的,因为那个时候正是自己觉得自己像个人物,突然感觉人家是真正的文化人,我们是饰演文化的人。”
自此,陈道明开始更加沉下心来。
围城
张靓颖-Dear Jane
冯小刚曾说:“陈道明是一个清高到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陈道明自己说:“演员就是我的一个职业,我就是一个戏子。”
陈道明这个人,即有君子之风,文人风骨,也有对自己职业的敬畏之心,这并不矛盾。
电视剧《末代皇帝》剧照
出道30年,他出演的影视作品不到50部,是个产量绝对不高的演员。这都是是因为他自己有着一套原则:抗日神剧不拍,伪历史剧不拍,不符合逻辑的剧不拍。
“抗日神剧我就不拍,伪历史剧也不拍。我说的伪历史剧,就是这个剧是完完全全不靠边的。
这个是要靠行业的文化自觉,作为我们演员,提高自己的一个鉴别意识,文化觉悟一点点提高,辨识度一点点提高,这得需要多漫长的爬坡,反正我是这样的,有些东西我是坚决不拍的。”
电视剧《康熙王朝》
对整个行业他有着这样的觉悟,那对于自身那就有更高的要求了。
陈道明也是有名的“戏疯子”。拍《归来》时,为了进入角色他不顾旁人的眼光戏里戏外都穿着剧中人物的一件年代感十足棉袄,直到整部戏杀青。
在冬天拍秋天的戏,为了不形象视觉效果,他坚决不在裤子里多套一条裤子,为此,拍完戏他就重感冒一个礼拜,差点的了肺炎。
电影《归来》中饰演陆焉识
陈道明拍戏30年,不曾串戏、不曾迟到,不曾用替身,也不曾出现没研究过剧本就站在摄像机前的情况。一部戏要拍几个月他就在剧组踏踏实实的住几个月。
和陈道明多次合作的导演高希希就曾说过说:“很难想象,一个像他这么大牌的演员,在片场竟然没有椅子,从开工到收工一直站着,因为他怕一坐下就会脱离角色,我们都称他为‘站神’。”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饰演刘邦
“站神”陈道明自己却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你拿这么多钱,是不是干了这么多的事,你是不是对得起观众,工作是怎么做的,我觉得我更看重的是这个。”
所以对于现在“鲜肉”“小花”的所作所为他是有些看不下去的,他倒从不爱惜羽毛,该说的时候就说,像苦口婆心的长辈在劝告还没长大的后辈:
“现在我觉得问题,不出在他们年轻上,也不出现在貌美上,是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职业观。你干这个职业,现在动不动,什么手破了,什么哪儿摔伤了,什么冬天在水里头,夏天穿着大皮袄,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功劳。人家清洁工早上4点起早,你还在被窝里。怎么说呢,你的职业就是这个,然后还把它当作敬业。你就是干这个的,你拿的就是这份钱。”
“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终有一天他们会上山取代你。上山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们风光时,你们还在山下。”
《庆余年》剧照
但他也是真的明白人,知道这些孩子也有自己的不得已,也知道真正浮躁的还是这个时代。他是那样傲气的人,连自己年轻时的一点浮躁都不能容忍,更何况是整个时代的浮躁,整个行业的变化呢。
他也敢说,从来直指矛头:
“我觉得好的还是大多数,我也跟很多年轻演员接触过,他们有的时候也说,说我们没办法,他们也要存活呀。
有时候不能不随波逐流,这个天体,这个漩涡,它的力量之大,是每一个粒子组成的,这个粒子是谁呢,就是我们,当你被卷进这个漩涡的时候,你好像是被卷进去的,但是你到里头就变成了动力。”
陈道明从不怕因此会得罪什么人,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这个行业的先驱者,应该以身作则,把那些最初的精神传承下去。
这就是老一辈演员的眼界和心胸。
大风吹
吕继宏-楚汉传奇电视剧原声带
这么兜兜转转时间就过了30年,现在的陈道明,比起演员,更像是一个文人。
平时是弹琴、读书、练字、打球下棋。
他的琴棋书画练了多年,在文艺圈中是绝对的佼佼者。运动也是,他从不做做样子,起跳投篮动作娴熟,打高尔夫球还拿过业余组的全国冠军。
年纪大了之后愈发低调,更多的时候喜欢在家里呆着,亲自把家收拾的干净整洁,然后煮上一壶茶,打开一本书,这样就是一天。
在快速前进的时代中,陈道明以一种固执缓慢的步调生活。
似魏晋名士,似闲云野鹤,却也从不让自己离这红尘太远。偶尔也会去电视节目中露面,发个飙,上个热搜。
不说
陈道明-爱在百年
就像去年在《传承者》中,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满堂喝彩。
可几位青年评论员却提出了一些消极的意见,台上十几个孩子眼泪汪汪不知所措。陈道明却发了飙:“你们好大的胆子啊!”
“我说你们可能有很高的知识,但是对于有些文化,我们传承的文化,你们连常识都没有!”
然后还安慰了台上的姑娘们:“人在各种职业当中,要有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准备。你们要努力,但是不要着急,凡事都应该有过程。”
一切变得太快
陈道明
《传承者》节目中陈道明现场对青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真正有风骨的文人绝对不会就此归隐山林,他们即便再失望心中也会怀着希冀,总是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他们奋斗了一生的事业做出贡献。
就像古往今来那群手无缚鸡之力却从来扬起头颅的人,他们有着一身傲骨,也有着一腔热血。
所以他在想到年轻的演员要当众跳舞时会下意识的袒护;所以在看到有人看轻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时会发飙。
书生意气,文人风骨,莫不如是。
如若这世上真有君子高洁似明月,淡然若清风,那可能就是陈道明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