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经典歌曲都曾经被无数次的翻唱,每个人的演绎都有自己的感觉。当然,大多数评论都是没有原作的味道,但是,这不影响歌曲的二次创作。就像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红楼梦》、《封神榜》等等,为什么在翻拍后一边接受各种质疑和谩骂,一边还要继续?因为社会在发展,你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
什么是经典?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一个时代难以模仿和超越的奇迹。但是,不能因为它是经典,就拒绝创新和改变。接受新鲜事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
自从在《天籁之战》上看到华晨宇改编了周杰伦的《爸我回来了》就开始心里打鼓。毕竟,周杰伦在很多人的眼中(包括在晶晶眼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改编经典,多少会让有些人难以接受。果然,一曲唱罢,虽然大多人评价极高,但是还会有一些人,接受不了。
但是有多少人想过,周董一路走来经过了多少的质疑?从最开始说他这也叫唱歌、挑剔他唱的词不清楚到后来慢慢接受他,再到最后他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这些被否定和质疑的过程,今天的华晨宇也正在经历着。
对比是必不可免的。就算是谈恋爱,人们也会习惯性的把新任和过去式进行比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重点在于比较的心理。如果抱着一种发展的态度,一种一切重来的初心去看待,你可能会看到很多东西,从而摒弃不好的,接受新鲜的。但是如果一开始这种比较就抱着那种“谁也无法超越”的心态去看,那你看到的,只能是无聊的改编,和自己永远承认的经典。但是亲爱的,社会是需要发展的,乐坛也是需要发展的,尝试往前迈一步,有什么不好呢?
似乎说的有点远了,标题是华晨宇对于音乐的态度。但是以上所说也很重要。因为华晨宇的改编并没有要抹杀周杰伦的经典,也没有要超越经典的姿态,他只是想改编成更适应现在这个时代特色的感觉。
这一点正如人们的喜好一般:我喜欢咖啡,也热爱红酒。但我不会因为咖啡而放弃红酒,也不会因为红酒而舍弃咖啡。都是我的爱,为什么不可以共存?当熟悉的“哼哼哈嘿”出现,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经典。
在采访的时候,华晨宇也特别的表示了。周杰伦是他很喜欢的歌手,对于他的经典歌曲,他第一希望不破坏,第二希望做新尝试。
而为了准备《双截棍》这首歌,华晨宇特意找了很多人来录和声。但是很多次的录制,都被他否决了,只是因为里面若有似无的美声声音(他需要的是直白的喊声)。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不断的重新录制,直到达到他想要的标准。对音乐的苛刻,华晨宇始终如此。
在后来的采访中,又说到一个问题。其实晶晶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因为很多人都有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华晨宇对于音乐的理解很特别,但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学过音乐,很多他自己想到的点我们其实完全get不到,那么为什么他还这样执着?他是这样说的:
不跟随市场,不迎合别人。这是华晨宇做音乐一直以来不变的态度。即便观众get不到这些点,但是作为一个认真的歌手,他做的每一首音乐都要对得起自己。坚持自我,不忘初心。这也许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基本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