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丛洼地虽然在我国西南有大面积分布,但以广西西北部为最典型、最精彩,尤其是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的七百弄乡,其峰丛密度为世界之最,而且洼地的分布密度与深度也是世界之最。同时,这里特殊的地貌造就了一种极为罕见的人地关系——因为极度缺水、缺土,这里也是生态最脆弱、人类生存最艰难的喀斯特地貌区。
七百弄:世界最大最深的洼地区
撰文/萧春雷
1全世界最精彩的峰丛洼地是在广西大化的七百弄乡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对广西喀斯特地貌做过深入调查,但有意思的是,他对峰丛洼地的记载很少,但寥寥数笔也极为传神,比如:“复见四石山攒合,而山脊中复见下坠之洼。”
广西最典型的峰丛洼地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地区。这个地区紧靠云贵高原,处于高原边缘和斜坡地带,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地壳强烈抬升,河流下切,因此岩溶在垂直方向上得到强烈发育。降水通过岩石的裂隙分散入渗,不能在地面形成层状水流,从而形成了以峰丛为主的岩溶地貌类型。峰丛中间一般会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洼地。这种峰丛与洼地的组合,便构成了峰丛洼地地貌。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李振柏、张继淹等专家,在深入桂西北地区调查峰丛洼地时发现,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峰丛密度大,洼地数量多、深度大,全球罕见。这里的峰丛洼地,至少在两个指标上属于世界之最。
首先,七百弄的峰丛数量多,海拔高,其分布密度为世界之最。其中海拔在800米以上的石峰有9000多座,平均每平方公里18.51座(桂林漓江两岸的峰丛平均为每平方公里14座),是国内外峰丛密度最大的地区。
2017年12月18日,本文作者萧春雷(右)在七百弄弄呈村花名屯采访。黄晗摄
其次,七百弄的洼地数量多,深度大,其分布密度与深度也是世界之最。七百弄有各种洼地2566个,平均每平方公里5.28个。其中,深度大于300米的深洼地114个,深度大于500米的超深洼地5个。七百弄的深洼地平均深度为377.3米,是世界上深洼地最多、最深的峰丛区。其中甘房弄的洼地深度最大,达530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陡最深的洼地。
因此,也有岩溶学家将七百弄峰丛洼地与云南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峰林并称为“中国三大典型岩溶地貌”。只不过,七百弄无疑是其中知名度最低的一个,几乎无人知晓。
千山万弄。韦荣劲摄
从古至今,很少有人专程前往广西大化、都安、乐业等地,去欣赏峰丛洼地。这种分布如此广泛的喀斯特地貌,为何很少受到外界关注,就连徐霞客也对它记载极少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峰丛洼地分布的典型地区——桂西北,大都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是极度缺水、贫困的地区,也是生态最脆弱、人类生存最艰难的喀斯特地貌区。
2七百弄展现了一种极罕见的人地关系:一个洼地一个村
2017年年末的一天,当我来到七百弄乡的一条公路边,爬上一座孤山,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片群峰竞秀的壮丽情景:上千座山峰密集如簇,如锯齿,如搓板,森然向天;又仿佛怒海翻腾,波峰浪谷,风起云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所有的山峰高度相仿,海拔在900—1000米,显然由一个古夷平面剥蚀而来;山体连绵,山顶耸起,为基座相连的峰丛,山脚形成一个个深陷的洼地。
七百弄弄尔山。韦荣劲摄
只有身临其境,我才真正体会到峰丛洼地这种地貌带给人的震撼。独特的地理环境,一般都会孕育出独特的人类生存方式。七百弄是世界高峰丛深洼地景观的代表,世居此地的瑶族、汉族和壮族,为了适应这种缺水少土的严峻地貌,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弄场(洼地)生活方式。
七百弄属于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及周围一些邻县,同属于桂西北岩溶带。这一带都是典型的峰丛洼地地貌,石峰林立,洼谷幽深,又被称为大石山区。在这里,“弄”是指洼地。“七百弄”,本义是七百个洼地,实际上七百弄乡有1300多个大大小小的弄。
我们去看世界最深的洼地——甘房弄。站在甘房弄的垭口俯视,我感到微微晕眩。甘房弄是由4座主峰和7座次峰合围的洼地,像一口硕大无朋的巨锅,深达530米,上口直径约2.5公里,底部有一小块(面积0.055平方公里)圆形平地。田地和房屋坐落在平地上,四周梯地环绕。
七百弄天下第一弄---甘房弄。韦荣劲摄
甘房弄不通公路,一条新修的旅游步道笔直伸向弄底,像是挂在岩壁上,进出弄底估计需要4小时。据说甘房弄的十几户人家,多数已搬迁,只剩下两户。
尽管交通困难,在大石山区,弄仍然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因为与山峰相比,洼地基本是平地,适合修筑房屋和躲避风雨。七百弄乡副乡长覃建宏告诉我:“我们乡里的人都住在弄里,全乡的324个弄场有人居住。小点的弄一两户人家,大点的三五户、十几户,相当于一个自然村、村民小组,我们这边叫屯。好多个屯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行政村。”
在七百弄,当地人以瑶族、汉族、壮族为主,其中瑶族占了总人口的大半,壮族最少。不同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移民来本地的时间顺序有关:最早到达的壮族占据了七百弄最好的弄场;其次是瑶族的弄场,遍布七百弄各处;最后到达的是汉族,他们占据的弄场就特别偏僻,交通极为不便。
3虽然降水丰富,当地最缺的竟然还是水
生活在高峰丛深洼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缺水。从地图上看,滔滔红水河——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游,就从七百弄乡附近擦肩而过,怎么可能缺水?的确是这样。在其他地区(如峰林平原地区),一场大雨,就会让洼地变成一个湖;在峰丛地区,无论下多少场大雨,洼地还是洼地——洼地下面都有漏斗或落水洞,积水迅速渗漏到地下河。当地政府曾尝试从红水河引水,终因工程过于浩大,最终放弃。
七百弄的地面“千疮百孔”,所以尽管这里年降水量高达1200—1600毫米,但地表没有河流、湖泊和大面积水体。地下倒是有两条暗河——板升地下河和地苏地下河,但这些水也难以取用。据说,县里打过两回机井,打了300多米深还没见到水。
七百弄人的饮水,是依靠水柜解决的。水柜,就是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当地人称“水柜”,可能含有“珍贵”的意思,比如说钱柜、粮柜都用的“柜”字。20多年前,桂西北大石山区就开始推广家庭水柜,政府提供补贴,帮助每户建造一座60立方米的家庭水柜,有的人家建了两三座。另外,每个屯还建了一座两三百立方米的大型公共水柜,免费供应村民。这样,人、畜的饮水问题都基本得到解决。
行走于七百弄乡间,数千个圆形水柜成为最奇特的人工景观。家庭水柜往往三五成群,高低错落,环绕着洼地里的村庄;还有地头水柜,零星散落在野地,那是用于灌溉田地的。它们的存在,让我意识到大石山区的焦渴。
2017年12月18日,本文作者萧春雷在七百弄唯一水源地王烈采访。黄晗摄
在弄腾村的弄结屯,我惊奇地发现,村前竟然有一个小水塘。覃建宏告诉我,1991年他来七百弄工作的时候,多数村子还在点煤油灯,喝泥塘水。那时,每个屯都挖了一个拦截雨水的泥塘,下雨时村民赶着几十头牛在泥塘里转圈,踩实塘底,以免渗漏。就是这些浑浊的泥塘水,也被当地人视若珍宝。泥塘水喝光了,就得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政府推广水柜后,很多村的泥塘就废弃了。
4在洼地里种庄稼,就像在从事“盆景”创作
七百弄乡坐落在一个倾斜而狭窄的谷地中,房屋建得像长颈鹿,又高又瘦。我进了一家服装店,与开店的姑娘闲聊,问她玉米饭好吃吗?她说好吃,从小吃惯了,过阵子没吃会想念。我问,不如白米饭吧?她说,各有千秋吧。我不信,说这是情感作用,除了布努瑶,谁会觉得玉米饭跟白米饭差不多?
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峰丛洼地,堪称玉米养大的民族。他们常年吃玉米饭、玉米糊,喝玉米酒,用玉米秆和玉米叶喂牲口、烧柴火、作肥料,对玉米充满感情。布努瑶还有一个玉米起源的传说:300多年前,瑶族祖公来到七百弄时,一片荒凉,大家吃的是小米和粝子。五六年后,祖公射得一只飞鸟,从鸟肚中得到两粒黄玉米,后来越种越多。
布努瑶以玉米为主要粮食,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对七百弄地理环境的一种适应。20多公里外的红水河畔都阳镇,就有很多水田,稻作农业发达。七百弄的地层漏水,没有灌溉系统,无法种植水稻,只好种植旱地作物玉米、番薯、黄豆、火麻、旱稻、旱藕、南瓜等。就算同样种玉米,七百弄土薄、营养少,亩产不过300公斤,都阳镇却可以达到500公斤。
如果你见过七百弄的田地,一定会感到震惊:除了少量较好的平地和梯地,还有大量散落在山坡石芽间的零碎山地。但凡有一点土壤的地方,都被开垦出来,砌墙保土,种植庄稼。当地有句形容土地零碎的民谚:“碗一块,瓢一块,扔个草帽遮一块。”就是说,一块地,只有碗或者瓢那么大,我觉得是真实写照。
在不同的弄场,我都能看到只种一株玉米的“碗地”,村民伺候那一株株如同独苗般的玉米,仿佛是在从事一项奇特的“盆景”艺术创作。
桂西北石山区几乎都是贫困县,河池市的大化、都安、巴马、东兰,百色市的凌云、乐业等县,组成了桂西北贫困带。这种贫困,主要原因并非人们不够努力,而是峰丛洼地的特性——缺水少土造成的,学者称之为“喀斯特贫困”。
5“龙卷地”:最神奇的梯田,最难舍的家园
我坐的车行驶在七百弄山间,一个个洼地在车窗外闪过。我常常会下车停留一会儿,因为我从没见过如此独特的田园景观。每一个弄场,都像一个优美的同心圆世界:圆心中央,是一大块平整的土地,旁边有房屋、晒场、果木和菜园;环绕着这块平地的山坡上,是一级又一级的梯地,构成一个又一个同心圆,仿佛涟漪荡漾开来,随着山势柔软地弯折,还有一些水柜点缀其间;整齐的梯地上面,是七零八碎的不规则地块,上面种植了香椿、任豆树、构树、香桃、油茶等经济林,还有青翠欲滴的大片天然植被;垭口以上的峰丛,则绿草如茵。
中国南北都有梯田,多数梯田只是一群弧形线段,七百弄的梯田却是一组闭合的同心圆。当然,大多数弄场是椭圆形、三角形或长方形,可以看成同心圆被挤压后的变体。这种同心圆梯田,都是当地人辛勤垒建起来的,在当地还有一个特别称呼——龙卷地。这个称呼的来源,据说是当地里的玉米青苗成长时,俯瞰下去犹如龙卷风,所以就被称为龙卷地。
板升乡也有两块“龙卷地”,是接近圆形的洼地,边坡上的梯地是螺旋形上升的。震惊之后,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这块梯地为什么要建成螺旋形,而不是同心圆?实际上,同心圆的水平梯地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也更容易建造。
曾任八好村村支书的蓝朝坤老人给了我一个意外的答案。他说,这块龙卷地建于1973年前后,当时的口号是实现农业机械化,修成螺旋形,是为了便于农业机械上下工作。原来,龙卷地还是一个特殊时代梦想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