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布局2018 全域旅游开启新征程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2-08 10:58:04

 “立春”刚过,梅花枝头香。vvv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刚刚过去的2017年,凉山旅游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数据显示,全年共接待游客4366.8万人次,同比增长6%,实现旅游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19%。
 
乘势前行,凉山旅游思路更明,举措更加有力。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加快凉山全域旅游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西部旅游扶贫示范区;做强做响“大凉山”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年伊始,凉山旅游就亮出一系列“首位产业”推动指令,对旅游发展做出全面布局,开启新年新征程!
 
QQ截图20180208084119
 
木里长海风光。邹森摄
 
明方向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2017年,《凉山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通过。该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凉山州将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目的地、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018年,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凉山将加快编制《凉山州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路总体规划》《凉山州自驾车、房车营地规划》《凉山州旅游观景平台、厕所规划》等规划,积极配合省旅发委《四川省世界旅游目的地规划及行动方案》《大攀西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加快形成新时代凉山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今年,力争实现接待游客人数4600万人次,同比增长6%,实现旅游总收入430亿元,同比增长20%。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凉山旅游的尖兵阵容不断扩大,目前州内有4A级景区6个。2018年,将持续推进螺髻山、会理古城、泸沽湖等景区的5A创建步伐,冕宁彝海、昭觉谷克德、会理会议遗址等景区创建4A级景区,并创建5个3A及以下景区,为凉山旅游增添发展动力。
 
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构筑“全域旅游”产业支撑。大力推进西昌“邛海未来城”、德昌螺髻山、德昌凤凰城、越西文昌故里提升、会东老君峰等重点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支持的旅游项目建设。
 
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实施二轮“凉推”,提速推进通用民用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和金沙江水运航道规划建设,加快形成旅游交通循环网络,打造一批旅游风景廊道。
 
加快建设标准化的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自驾车营地,完善景区标识标牌,改造提升观景平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改扩建旅游厕所65座,大力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加快旅游信息化步伐,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提升优化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拓展平台运用和功能。
 
42591518023360162
 
索玛花开谷克德。阿克鸠射
 
定原则
 
在绿水青山中赢得金山银山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在6.0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达45.1%、湿地总面积达66.8万亩。
 
西昌邛海湿地,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之一。经过多年努力,邛海已经成为我国高原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协同共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凉山人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是富民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凉山的战略选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旅游业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把保护放在生态旅游发展的首位,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守生态底线,科学适度开发,推进生态旅游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根据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文景观、气象气候景观、人文生态景观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优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地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区域(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脆弱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和濒危物种分布区、水源地保护区等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严守生态红线,禁止旅游项目开发和服务设施建设。
 
在景区的建设中实施绿色旅游引导工程,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民宿客栈等各类生态旅游企业开展绿色发展示范。落实生态旅游相关企业的环保责任,实施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市场调节、标准控制、考核监管和奖惩机制。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按照《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严格限定游客数量、开放时段和活动规模,健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其他保护管理制度,严格评估游客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规范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行为。
 
优化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以生态旅游片区为依托,以生态旅游线路和风景道为载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不同地区生态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别化发展,构建“一核、两翼、四圈、四带、多点”的全域旅游格局(一核:强化西昌旅游核心带动作用,两翼:打造西部特色风光风情旅游区和东部大凉山彝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圈:打造南、北、东、西旅游经济圈,四带:规划建设安宁河“农文旅”绿色走廊、香格里拉黄金走廊、金沙江高峡平湖休闲观光走廊、大凉山彝族文化体验区等旅游经济带,多点:培育一批县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努力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
 
20361518023360178
 
百鸟归巢。
 
82441518023360178
 
螺髻山仙草湖。
 
惠民生
 
创建中国西部旅游扶贫示范区
 
新年伊始,凉山响亮提出了打造中国西部旅游扶贫示范区这一目标。
 
1月,预计投资6.3亿元的“悬崖村”文化旅游项目启动仪式在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举行,拉开了2018年凉山旅游产业扶贫的序幕。随着旅游开发,给当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村民长效脱贫的新路。
 
下一步,凉山将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貌”,加强古村落、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按照“一个新村新寨就是一个旅游新村”的思路,加快建设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安宁河谷新村,发展近郊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打响彝家乐、藏家乐等品牌;创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旅游村镇,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产品,建设一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综合示范样本,加快建成中国西部旅游扶贫示范区。
 
凉山将以创建西部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多措并举,开展具体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实施旅游扶贫示范创建工程。开展旅游扶贫示范创建,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带动效应。2018年,将创建越西县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指导推动1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完成木里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宁南凯迪里拉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西昌邛海湿地、宁南科技馆、西昌卫星发射科技旅游示范基地等6个旅游新业态示范品牌创建。
 
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继续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支持各县开展A级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小镇、乡村旅游强县、精品村寨等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推动贫困县加快建设民宿旅游达标户,推进乡村旅游提升示范项目建设,建设民宿旅游达标户100户。推进昭觉县悬崖村、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越西县和平彝寨3个乡村旅游提升示范项目建设。
 
凉山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红军长征过凉山,留下了许多红色的印迹。2018年,将实施旅游公共服务示范工程,打造“长征丰碑·团结之旅”凉山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深度挖掘会理、冕宁等9县市红色文化内涵,优化红色旅游线路布局,促进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会展研学旅游融合发展,将我州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与民族团结教育旅游目的地。并推进旅游厕所革命示范工程建设,新建改建旅游厕所65座。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开展旅游扶贫工程,力争昭觉县、越西县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重点建设旅游扶贫重点村15个、示范村15个、民俗达标户200户。
 
25901518023360178
 
草海秋色。罗正国
 
27111518023360193
 
邛海湿地,绿色家园。
 
亮优势
 
整合营销唱响“大凉山”好声音
 
2017年春节,春晚分会场落地凉山,一时间凉山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在“魅力中国城”的舞台上,州委书记亲自担任金牌导游带观众畅游凉山;去首都北京“卖阳光”、在广州开展“五彩凉山”主题旅游营销活动、参加四川旅游博览会……近年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宣传营销策略,“大凉山”旅游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
 
凉山气候宜人,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60天以上,是御寒避暑的康养胜地,2015年,邛海泸山4A景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随着广州、北京、济南等20多条航线的开通,架起了空中桥梁,拉近了凉山与外界的距离。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凉山还将积极开发北京、广州等省外目标市场。
 
木里洛克900里、泸沽湖“最后女儿国”等旅游品牌的有效宣传,使凉山旅游逐渐走进了国际视野,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来到这里,观赏自然风光、体验民俗风情。
 
依托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新兴自媒体等宣传,更好地推介凉山旅游,并借助以“火把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提高“大凉山”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依托良好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气候条件、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凉山”康养度假旅游品牌日趋成熟,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享受“慢生活”,并形成了以西昌为核心,向全州各县辐射的康养度假圈。
 
加大对外宣传的同时,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深化“1+3”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开展“打非治违”、“不合理低价游”等专项整治,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切实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深入排查治理旅游安全隐患,加快建设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完善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努力打造“美丽凉山、满意凉山”旅游服务品牌,树立提升凉山旅游良好品牌形象。
 
保生态,促发展,布局2018,凉山开启全域旅游新征程。(记者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