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是一部极为经典的电影,1957年在美国上映后获得了第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最佳影片奖。电影讲述了一个贫民窟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父亲,由12个人组成的陪审团要针对这起案件进行讨论,如果大家一致认为男孩有罪,那么男孩就会被判处死刑。www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这部电影上映后引起了轰动,翻拍作品层出不穷。逻辑清晰的推理过程和具有艺术价值的表现手法让观众拍手称赞,一间很小的屋子内,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要坐下来讨论一个男孩的生死,这个剧情设计本身就很吸引人。
在这个过程中,以讨论案件为主线,不同人物的背景差异和思维碰撞让每位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环境设置单一却不枯燥,人物心理变化丰富,豆瓣上超过40万的人看过并打出了9.4的高分。
电影情节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本来12个人中有11个人认为男孩有罪,经过推理和讨论案件的疑点越来越多,大部分人又选择了男孩无罪。
这个时候有几个人不肯改变想法,其中一位父亲由于自己的儿子叛逆、离家出走,让他对案件的被告男孩有很大的偏见,这让我想到了《事实》这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大多数人在做决策时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做出错误的决定。
所以,我想结合《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和《事实》这本书,谈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持理智,避免情绪化决策,做出正确的选择。
01、情绪化的本能和负面思维会掩盖事实的真相
电影开篇通过对称式构图展现出威严庄重的法院建筑,交代了故事发生在法庭的背景。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被指控谋杀亲生父亲,法官听完各方证词后告诉陪审团需要他们谈论案件的真伪,做出一致的决定,如果12个人都一致决定这个孩子有罪,那么这个少年就会面临最高的电椅刑罚。
此时的画面定格在18岁男孩的面部特写镜头,他紧张不安,充满了恐惧,因为证词都指向对他不利的一面。住在楼下的老人说自己听到了父子俩的争吵和打斗,也看见男孩跑下了楼梯;住在对面的女人说自己亲眼看到男孩拿刀刺向父亲;男孩自己也解释不清,他没有不在场证明。
一切证据都指向男孩,这件谋杀案的结果似乎不言而喻。但是,因为法院的陪审团制度,需要12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提出自己的建议,基于良知做出判断,所以还是要按照流程进行讨论,一场精彩绝伦、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讨论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12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身份。当他们在法庭上听完案件的审理后,心里都有了结果,所以在第一次投票时11个人认为男孩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认为男孩无罪。
这时,其他人都表示无法理解,证据确凿,为什么还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在8号陪审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后,有的人开始认真思考案件的疑点,但也有人持有无所谓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的是3号评审员、7号评审员和10号评审员。
3号评审员将自己跟儿子的矛盾投射到案件本身
3号评审员是一名公司老板,他跟妻子白手起家,小有成就。叛逆的儿子跟他多次发生矛盾,亲子关系剑拔弩张,一次争吵后儿子离开了家,所以父子关系成为了他心中的难言之隐。
当他得知贫民窟的男孩杀了父亲这一事件后,他将自己跟儿子的矛盾和愤怒投射到案件上来,父权让他无法容忍孩子对父亲的大不敬,于是他坚持己见,认定男孩有罪。8号陪审员和其他人都指出了现有证据存在的疑点,逐步的推理和分析,但是3号评审员毫无理性,坚持自己的看法。
《事实》这本书中提到当坏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找到一个清晰而简单的理由去责怪他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咎于人的本能。
3号陪审员由于自己的原因就判定所有跟父亲闹矛盾的孩子都应该受到惩罚,他完全忽略了事实的真相是什么,一味地凭借情绪去做决策,这不仅对被告不公平,同时也无法受到他人的尊重,说到底也是一个可怜人罢了。
7号评审员一心只想看球赛,冷漠并且自私
7号陪审员是一个球迷,他一进房间就去摆弄风扇,随后又去开窗户。从他嚼口香糖、坐在桌子上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把谈论案件当回事,而是一心想着投完票就能去看球赛了。他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根本没有去想,他的投票是在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大家投有罪的时候,他也投了有罪,刚开始的选择可以看做是他内心的第一判断。之后,当局面反转,选择无罪的人数大于有罪时,为了尽快结束讨论他又选择了无罪。
这一次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他根本不关心另一个人的生死,也没有把良知当做准则。
天气热和心情烦躁都影响了他的判断,反观现实生活,有很多像7号评审员一样的人,他们跟随大众做决策,因为各种因素影响自己的判断,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10号评审员自以为是,带有阶级观念,忽略事实真相
10号评审员也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他坚持自己的阶级观念,认为贫民窟的孩子一定会做坏事,这起案件的凶手毫无疑问就是那个男孩。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的大喊大叫,无视其他陪审员提出来的“合理怀疑”,最后得到大家的孤立和疏远,他的气势也随之低落了很多。
《事实》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错误的思维认知:以偏概全。大意是说人们经常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以少数的案例来给整个群体下结论。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村落里的有几间破败的房子,就下意识认为这个村落肯定不富裕;我们生活在发达的城市,就认为所有的城市都应该如此;10号评审员认为贫民窟的孩子都有劣根性,于是他判断孩子谋杀了父亲。
我们都知道有很多名人都曾经生活在贫民窟,他们一样有所成就、被大众所认可。所以,10号陪审员的自以为是在观众看来是多么地讽刺。一个人如果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偏概全的去理解一切事物,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很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02、经典叙事和艺术表现手法下的情感表达
经典叙事结构,符合大众的期待,便于理解剧情
《十二怒汉》采用了经典的叙事结构,通过人物的对白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庄严的法庭上,法官带着一丝不耐烦的情绪,轻飘飘的丢下几句话就让陪审团去谈论结果。
随着镜头的切换,12位陪审员坐在会议室内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投票活动,一开始只有8号陪审员认为被告无罪,原因是他觉得不能如此轻易地就判定他人有罪,至少也要进行认真的推理。
之后,8号陪审员提出自己的疑惑,住在楼下的老人真的听到父子俩的争吵吗?凶器真的只有那个孩子拥有吗?虽然没有不在场证明,但是一定证明被告有罪吗?
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打破了其他人的偏见和单一思维。这个时候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8号陪审员一人抵挡住巨大的压力,正是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
谁有权利把他人的生命当做草芥呢?经典的叙事结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将情感表达推至一个高峰。
镜头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众人的心理变化
典型的黑白剧情片,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风格。故事发生的环境很简单,就是一间屋子和一群人,偏向于舞台戏剧艺术,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远景、近景镜头的切换,将人物塑造地生动且富有活力,人物心理刻画的相当精准。
比如陪审员们在讨论住在楼下的老人是否听到了父子俩的争吵,一位年纪稍大的陪审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老人的证词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不一定就是事实。在这个说法遭到质疑时,镜头给到老者一个仰视的特写镜头,随着音乐的衬托,显示出老人坚定、权威的一面。
电影多处使用了各种景别,通过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的拍摄方法,巧妙的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描写。天气的炎热和屋内的沉闷让众人汗流浃背,同时也制造了压抑、紧张的气氛,在情节反转后,适时的大雨又暗示着人们压抑情绪的释放。
情节一波三折,场景设计精巧,镜头切换巧妙,正是电影各元素之间的环环相扣和紧密联系,才能通过叙事和艺术表现手法将人物们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人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才能勇敢的提出不同意见,为弱势群体发声,一群人要通过这样激烈的辩论才能为一个人的生存提供希望。电影关于生命、人性和良知的表达,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值得尊敬和学习。
03、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理智,避免情绪化决策?
看完这场引人入胜、精彩绝伦的推理过程,除了感叹电影剧本设计的精彩和艺术价值之外,我们也应该从中得出感悟和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理智,避免情绪化决策?
①避免负面思维的影响,利用数据思考
负面思维会让我们觉得世界变得越来越糟糕,这种错觉让很多人觉得焦虑,比如文中的3号评审员,他认为孩子们都该被严厉地管教,因为他们越来越不像话了。
事实上孩子的行为跟父母的养育方式有着强相关,如果重视亲子关系,善于引导孩子的情绪,处理好矛盾和冲突,那么效果会更好。
其次就是要利用数据去思考,放到电影中也就是用事实说话。8号评审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猜测、推理和论证后才敢下决定。这也告诉我们,想要保持理智,可以通过观察数据、利用事实作出判断。
最后就是在生活中为自己营造一个好的思维环境,避免陷入盲从,远离负面思维的影响,学会理智的判断一件事的本质,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②认识情绪化本能,远离焦虑和愤怒
电影中的3号评审员经常通过大喊大叫与他人交流,他的愤怒影响他看待事物的眼光,情绪化本能的影响下,人无法冷静的看待事物和行为背后的本质。就像大家已经拿出了更多的推理证据,他也一样坚持自己的看法,差点跟其他评审员打起来。
认识自己的情绪化本能,比如说愤怒、焦虑和恐惧。在情绪的支配下,我们很容易情急生乱,做出错误的决策。解决办法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可以通过心理暗示和深呼吸的方法做到。
最后,就可以理智的看待事物,坚持了解基础的数据或者是经过论证的事实,利用已知的有价值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决定。
③掌握实事求是的方法,作出有效决策
如果我们想要掌握实事求是的方法,首先要做到虚心求教,对所有的事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就会避免自己从单一视角去看待事物、得到片面的认知。
其次,认同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脚踏实地的验证结论。最后,不要把错误归咎于他人,寻找事件本身的原因,系统地摸索本质。
文章的最后,我想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敬畏生命、尊重真相,拿出自己的良知和悲悯,而不是冷漠的对待一切。《十二怒汉》这部电影的魅力不仅在于最佳剧本和丰富的视听效果,更在于故事主题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关于人性、良知和责任感,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