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了法师在辨禅中
编者按:2014年8月17日至18日,第九届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如期在河南登封少林寺举行。来自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现了法师再次出现在辨禅赛场上。在整个辨禅过程中,他的表现如他的名字一般“当下即了”,简洁而明了、轻松而自在的应对每一次或强或弱的“进攻”。在整个紧张而激烈的辨禅中,惟有现了法师自始至终都能露出他那标志性的灿烂笑容......正如他所言:“任何事情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只要自己尽力了就好,正所谓:‘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己心。’”,现了法师以这样的一颗平常心笑了最后。
佛教在线:法师您好,您曾参加过之前的辨禅活动,那么您觉得往届与这一届有何异同?特别是您所在的那一组?
现了法师:我前年参加过第七届机锋辨禅活动,从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流程上看,今年的活动大体与前年差不多,但也有细微差别。这个区别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预赛(海选)的组织形式不同,第七届机锋辨禅预赛是跟后面的初赛、复赛、决赛的模式一样,是所有辩手分为六人一组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主辨、副辨;而今年的预赛则是每个选手任意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题目去进行陈述,这不仅仅节约了比赛的时间,也能够让选手们在自己所熟悉的话题上充分发挥。其次,参与的人员有异,前年有27名选手参加了活动,今年则多达30名,是历届以来最多的一次,出家法师方面,前年还有各个寺院的出家法师参与,今年基本上都是以各个佛学院的法师为主,且首次有女众法师参与;在家居士方面人数也较前年为多,与前年几名居士预赛之后就没能晋级不同,今年有好几位居士进了初赛跟复赛,可见今年参与活动的人员在佛学素养方面较前年有所提高。
佛教在线:通过前年的比赛,对您这一年的修行和弘法上是否有帮助?
现了法师:前年参加比赛的时候由于初次参加这种大型活动且自身得失心太重,导致在台上非常紧张而未能正常发挥。通过前年的比赛,使我认识到并反思了自己的不足,禅本来就是要破除我们的执着、遣除我们的得失之心,如果说作为一个机锋辨禅的辩手,连最起码的得失之心都未能放下,又怎么能够理解禅的深刻内涵呢?使我学会了任何事情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只要自己尽力了就好,正所谓:“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己心。”另外,通过上次的比赛,在之后的一些大型活动中也逐渐放下了内心的紧张感,能够做到不怯场,可以心态平稳的与居士交流。
佛教在线:法师在今年的辨禅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精彩,您在今年的整个辨禅活动中最大的感受和收获又是什么呢?
现了法师:我在辨禅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样的活动非常殊胜,在此要对少林寺及佛教在线的诸位善信发心主办这样的活动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对我的母校——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给我这个参加活动的机会,正是由于种种善缘成就,末学才能够有机会参加这个殊胜的活动。少林寺通过这种殊胜的活动,将我们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及禅宗文化发扬推广开来,通过机锋辨禅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了禅宗文化。而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得以亲近诸位善知识,这个活动聚集了大量教理通达且精进修行的善知识,我只是其中最平常、最微不足道的一个,从这些善知识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的才德兼备激励我在日后的学修生活中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更深入的去研究佛教义理,并将佛教的修行落实于每一个当下,做到知行合一、解行并进。
佛教在线:在整个辨禅活动中,法师您又是怎样理解禅的,怎样理解“机锋”二字的?
现了法师:禅,梵语“禅那”意译为思维修,有人认为印度佛教的禅偏重于定学,而中国的禅则偏重于慧学,个人理解实则中国的禅是即戒即定即慧的,也就是禅的当下即具足戒定慧三学。而这个禅可以从因果,体用等不同方面理解。从因果方面而言,因位的禅是明心见性的方便,是通往成佛的道路;果位的禅则是究竟的一种境界、一种受用,觉者的境界远离一切善恶、是非、生死二边的对立分别,超越一切,离诸对待。当然,究竟不离方便,方便不离究竟,这种因果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从体用方面而言,禅以无为体,正所谓“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禅是远离分别,以三无为体的,三无即无相(见相而即离一切相)、无念(心缘外境而不起分别)、无住(念念之间不起执着);禅的妙用则无处不在,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每个当下,正如永嘉大师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古德云:“搬材运水,无非妙道。”保持这种超然、超脱的境界,以一颗平常心将禅运用到日常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当中,这本身就是禅者的生活艺术。可见,禅的体用关系也是非一非异的,“以无为体,而生妙用”,正是因为禅者远离了分别对待,才能拥有潇洒自在的生活,这种生活的艺术,是觉者所体现出来的禅的妙用的深层内涵。
至于“机锋”二字,可以分开理解,也可以合起来理解。分开理解,“机”就是机缘,“锋”就是交锋,佛教讲究因缘法,有了机缘才能交锋。当然这个还可以理解为锋利,这个活动平台就是一块磨刀石,借助这个机缘将我们内在的思想、智慧打磨得更加锋利。佛教有根机一说,其实这个根机就是一个人的领悟力、理解力,通过辨禅这个活动,的确能够提高人的领悟理解能力,因此我才将这个活动比喻为磨刀石,将锋理解为锋利。而“机锋”二字合起来理解则是电光火石间的智慧碰撞。禅宗讲究截断众流,在辩论的时候,考验的就是辩手的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这需要平常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考验了辩手的临场发挥及应变能力。如果能够方便善巧的提问及圆满的解答对方的问题,在交流互动中,本身就是体现辩手辨禅当下的智慧,而这个过程就是电光火石之间一场智慧的碰撞。
佛教在线:禅是以心传心,讲究一个“悟”字,不可言说的,正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那么,对于这样的机锋辨禅活动,您觉得其真正意义在哪?
现了法师:虽然禅宗主张以心印心,但不立文字同样不离文字,我们的修行同样需借助对经教的理解来契悟佛心,历代祖师大德莫不是通过经教典籍而藉教悟宗的,以心印心只是破除我们对经教的执著而已。另外,语言文字虽然无法完整的表达思想,但思想乃至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都需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而机锋辨禅活动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给禅宗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思想的交流互动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佛教、了解禅宗的思想文化,进而推动佛教文化及禅宗的精神内涵的发扬与传播。可以说,这种依靠直面、立体的活动来进行思想的传承会比单纯依靠书籍的文字传播具备更大的影响力。
佛教在线:禅宗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是纵观各宗派,却发现禅宗的故事、公案又是最多的,为什么祖师们又立了这么多的公案呢?
现了法师:祖师们当时所立的公案更多的是针对彼时的时节因缘所设,其目的就是为了接引对机的众生令他们契悟佛心。这些公案都是祖师大德们开悟之后智慧的体现,虽然说这些公案对我们的修行具有借鉴作用,且祖师大德也给我们指引了明路。但语言文字本就无法完整表述思想,祖师们也仅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修行的道路还得靠我们脚踏实地的前进。如果说一味执迷于公案的文字,而忘记了祖师所立公案的因缘及公案之外所要体现的深意,那么修行就如同以手指月一般,本来的目标是月亮,却执著于手指,这样是完全没有益处的。祖师立公案本意是针对不同的众生而破除他们的种种执著,而给他们的修行指引一个明确的下手处,如果错会此意,则深深辜负祖师之悲心矣。
佛教在线:现在全国各地除了寺院,社会上也有很多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禅七、禅修活动、禅修夏令营等等,您对这种社会上的各种禅文化有何看法?参与这些活动的,又多是初学者,对于禅、禅修又无从下手,对于在这种情况下的初学者有何建议?
现了法师:我觉得这样的活动非常好,因为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认识与了解佛教文化,虽然说其中有些人仅仅是对禅修感兴趣而并不信仰佛教,但通过这样的活动在他们的阿赖耶识里种下善根种子也是一件好事。然而举办这样的活动还得有真正义理通达且精通禅修的明眼人去引导信众修行,让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真实受益,否则只会因流于形式而招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进行禅修,首先就必须了解什么是禅及禅修。另外佛教的修行讲究次第,从来没有所谓一步登天的事情。正所谓:“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参加禅修活动的人最基础也应该做到深信因果,否则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关于禅修打坐的前方便,天台宗的二十五方便(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之中有详细说明,都是关于禅修前必须注意的心理状况及生活顾虑、身心调适方法以及禅修态度方面的,这里就不必细讲。在坐禅之时采取七支坐法,且先从天台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中的数息观入手,将自己的心念集中在入息或出息上。如果腿子不好,坐不住,也可以体验南传的动禅,将心念集中在脚步的每一个抬起与落下之间。
佛教在线:法师,您觉得怎样才能将“禅”真正的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呢?
现了法师:其实要将“禅”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真的很困难,虽然禅宗讲一切现成,但禅的境界就是远离一切分别对待,这是觉者的境界。而要将禅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必须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因人我的执著而产生是非爱憎之心,做到禅宗所说的无念。当然这并不是说心像木石一样不起反应,而至有反应而无分别。以平常之心安住于当下,心无旁骛的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随缘行事、随遇而安,做到不惧将来、不念过往,那就是真正的将“禅”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了。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